全台首學循古禮祭孔

臺南市中西區

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

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

臺南市中西區

全台首學循古禮祭孔

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

2023-11-13

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為祭孔典禮的正式稱法。「大成」為孔廟的代稱,「至聖先師」為孔子的尊稱,「釋奠」語出《禮記》,為祭祀過往聖哲師尊的祭典。換言之,其意涵為,在孔廟祭祀孔子的典禮。釋奠在周代之前,為祭祀先賢的祭典,除四季固定舉行外,則是天子視察學校或祭祀先師的祭典。孔子去世之後,最早僅以家祭在曲阜孔廟祭祀,至漢高祖12年(公元前194年),漢高祖經過魯地時,以太牢(古代中國最高規格的犧牲祭祀,以1頭全活牛作犧牲,僅限於對天或天子)祭孔子,祭孔規格提升為帝王之禮。正始2年(公元241年)魏齊王以「釋奠」禮在辟雍(皇宮內供貴族弟子教育與祭祀的學院)祭孔,開釋奠祭孔之例,此後祭祀地點由孔廟轉為國學,並逐步制度化。隋文帝時尊孔子為「先師」,並正式規定以「釋奠」禮祭孔,遂發展成為祭孔專用典禮形式。

唐代以後,祭孔釋奠固定在農曆2月與8月上丁之日(意指該月上旬的丁日)。各地也廣建孔廟,因此祭孔儀式由京城往各地擴散,成為全國性大典。此後歷代祭儀不斷擴充和變化,祭儀的內容意涵也不斷改變。民國41年(公元1952年),政府宣布祭孔釋奠典禮在國曆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舉行,定名為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

臺南的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在臺南孔子廟舉行。臺南孔子廟為全臺最早設置,清康熙4年(公元1665年)鄭氏政權初平定臺灣,鄭經參軍陳永華提議「建聖廟、設國學,以教化學子;舉行科舉,為國掄材」,於是在南坊桂子埔建孔廟,並設置明倫堂為國子監,收納院試(鄭氏科舉制度最高階的考試)通過的考生為官員培訓,清康熙5年(公元1666年)完工。清康熙21年(公元1895年)日本治臺後,孔廟曾改作臺南公學校,大正6年(公元1917年)學校移出後進行整修,仍維持祭孔釋奠樂局。昭和8年(公元1933年)出版《聖廟釋奠儀節》,將臺南孔子廟祭孔釋奠細節內容整理出來。從此,臺南孔子廟即以此儀節規範,作為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的進行流程。

相關文章

2023-11-03

「明世界掌中劇團」已53年歷史,為陳俊然布袋戲表演系統重要傳徒,由家族成員組合而成,團長可帶領周邊團隊的共同演出和應用面的推廣,布袋戲的口技特優,且可自製木偶、自編劇本,劇團編創劇目能體現彰化在地人文特色,劇目內容富地方本土故事特色,能結合操偶與現場音樂的交融互動,具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表現,有創新並具備地方特色,值得登錄為本縣「傳統藝術」團體。

2023-11-02

林竹岸先生是臺灣歌仔戲音樂界的傑出代表,他承襲了歌仔戲的傳統,將其演奏技藝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的大廣絃演奏技巧非常高超,能以壓絃方式呈現出豐富的音樂效果,尤其擅長與歌仔戲演員的唱腔相互融合,展現出情感豐富的音樂世界。而他不僅精通傳統的絃吹器樂,還熟練掌握西洋樂器的演奏技巧,並將京劇、北管以及客家採茶音樂元素融入歌仔戲之中,呈現出多元化的音樂風貌。

2023-11-15

排灣族每個部落皆有屬於自己的社會階序、部落組織系統 、分工職責,社會階序與職責常見於圖案識別系統上,而手紋就屬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手紋文化所代表的不僅是排灣族的宇宙觀(天命、生命)、社會觀(組織、儀禮)、價值觀 (生活、文化)、還有人生觀(照護、服從、分享),更是族人的辨識符號以及榮譽的象徵。佳興部落手紋文化以傳統領袖家族為中心,該部落手紋圖文呈現該部落社會階序倫理,展現傳統社會位階與職務脈絡。對排灣族人而言,為重具傳統性、文化性與典範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