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100年歷史的海醮儀典

金門縣金寧鄉

后湖卯年海醮

后湖卯年海醮

金門縣金寧鄉

超過100年歷史的海醮儀典

后湖卯年海醮

2023-11-13

后湖聚落位於金城鎮東南方,鄰於泗湖聚落與昔果山聚落,屬金門縣金寧鄉管轄,為一血綠聚落,即整體后湖聚落以許姓為主要姓氏,根據《金門縣志》記載:「今浯之許姓,係宋末自丹詔(今詔安)遷來,故名初居之村曰丹詔,後分數系(金門縣志,1992:381)。」 整體后湖聚落的信仰中心為昭應廟,廟宇明確創建年代己不可考,但透過廟內匾額推測,創建年代約於清初,宮廟並於1976年進行重修(金門縣志,1992:494);廟宇中主祀神明為六姓王府、池府王爺、朱府王爺,另有陪祀神明為關聖帝君、廣澤尊王、蘇府王爺、中壇元師等;原每年六姓府王爺、池府王爺、朱府王爺之誕辰皆舉行建醮儀式,但因考量居民之經濟清況,現己修改為一年只建醮一次,且由三位王爺輪流;另有每十二年一次,逢兔年舉行之海醮。

海醮之源起為民國三年冬季十二月三日的清晨時刻,后湖村民許侯閃、許嘉灘、許嘉牛、陳壽、許嘉走、楊光脫、楊光松、許溪江、許嘉抹等九人出海捕魚,原本風平浪靜的海面突然捲起狂風巨浪,招致九人中有三人溺斃,僅三人脫險上岸。而後后湖昭應廟神明起乩指示歷年來海上之孤魂錢來討食,乩身並赴海灘與水府議論後,約定孤魂及水族不得侵擾后湖海域作業之漁民,並約定每逢十二年的卯年(兔年)舉行海醮以答謝眾神明護佑海域平安順遂,並透過供品祭祀與普渡答謝海域之水族及孤魂。 海醮之進行內容較為複雜約可概略區分為道教與佛教,道教部分由道士主持以進行醮儀、普渡等部分,佛教部分由佛院住持主持以進行超薦法會為主,不論道教與佛教進行內容上皆是以超渡、渡化海域之孤魂滯魄為主要目的,此與一般宮廟神明聖誕時所進行之儀式與科儀有本質上之差異;而海醮進行前並會迎請後浦浯島城隍廟城隍爺、靈濟古寺(觀音亭)觀世音菩薩及庵前孚濟廟聖侯恩主前來后湖為海醮醮儀之進行主壇與鑑醮;儀式最後焚化大量庫錢,並將庫灰打包成箱擲入海中請水府扶桑大帝予以轉交海上遇難之先祖。整體海醮之進行雖為以道佛內容為主,實則為「孝」之彰顯,另為居民於居處空間達到和諧之意義。

相關文章

2023-11-07

吉勝堂八家將成立於民國38年,由地方信徒自發性組成。儘管曾經面臨青黃不接、幾乎停頓的困境,但在地方人士的積極維持下,團隊仍持續運作並定期練習,參與地嶽殿及其他交陪廟的各項活動。這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即「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的要求。吉勝堂的傳承技藝來自於臺南的林木師傅,他同時也是三五甲鎮山宮吉興堂八家將和西港慶安宮吉善堂八家將的導師,因此,吉勝堂、吉興堂和吉善堂這三家將館被視為兄弟館。早期,地嶽殿的家將曾經支援兄弟館參與地方盛事「西港香」,這體現了兩者之間深厚的情誼和師徒間的淵源。這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即「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

2023-11-10

竹南端午節祭江,為級距特色的民俗信仰活動。此儀式相傳自康熙末業設中港塘以來每年舉行,因為中港溪口是當時台南至淡水必經之地,屢屢發生行人渡溪溺水而死的慘劇,且有上游漂來的屍體。另外,昭和十八年(1943年)2月19日,乘渡船參觀大鯨魚的民眾在港中因翻船造成32人罹難,之後一併納入祭江洗港,以慰亡靈。許葉金「中港慈裕宮志」言:「一面慰祭曾在中港溪口觀鯨覆舟罹難生靈,一面弔祭水底有祀無祀幽魂,使汪海清淨,合境平安。」因此「洗港」活動應非源自某一特定事件,而是先民開發中港整個過程的艱辛與感恩的總紀錄。最初只在初海口設案祭拜,之後隨中港的發展、墾民增加,其間發生的不幸意外,使此儀式範圍與規模擴大,成為中港地區特有的民俗宗教活動。也是台灣唯一媽祖夏季出巡的活動。

2023-11-07

歸仁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主要有三位演員,搭配現場打擊樂、弦樂伴奏,表演具備何歌舞以代言演故事的戲曲定義,是民間地方小戲。是臺灣獨一無二的藝陣團體,所唱的音樂是潮調,樂師能演唱二四譜,是非常特殊且值得研究的地方小戲。以臺語口白和唱曲,使用傳統「潮調」音樂,具備特殊性。歸仁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並具代表性。全國僅此1團,故事性及表現性皆強,為「以言代演」的民間地方小戲,以臺語口白和唱曲,使用潮調音樂,頗為特殊。此陣人數眾多,向心力極強,不斷執行於傳習工作,積極地提升表演,於關廟山西宮、歸仁仁壽宮及歸仁大人廟建醮時必出陣。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