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公尺長蜈蚣陣開館遶境

台南市佳里區

佳里金唐殿蕭壠香

佳里金唐殿蕭壠香

台南市佳里區

200多公尺長蜈蚣陣開館遶境

佳里金唐殿蕭壠香

2023-11-13

佳里位於現今臺南市佳里區,舊稱為蕭壠,是臺南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佳里金唐殿以朱、雷、殷三王爺為主神,佳里金唐殿所主辦之蕭壠刈香起源應在清領中期,是臺南地區古老的民俗祭典之一。西港仔刈香於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已有刈香活動,而許多科儀便是沿襲自金唐殿王醮,證明佳里金唐殿的香科是早於 1847 年(道光二十七)年之前。日治時期曾斷香;戰後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1958年(民國四十七年)則舉行醮典。1978年(民國六十七年)佳里仕紳組成「佳里金唐殿上元燈慈善會」,在地方士紳的奔走,與各角頭、村莊的配合下,促成了1982年(民國七十一年)壬戌年大遶境,直到1987年(民國七十六年),才全面恢復蕭壠香五朝王醮大典(丁卯科),每3年舉辦1科,從此每逢農曆子、卯、午、酉年舉辦。

蕭壠香科轄境自古發展至今,依舊是以古蕭壠堡為主,隨著香科發展的逐漸擴張,最終形成了十七角頭廿四庄。十七角頭全屬今佳里區轄內,廿四村庄則散布在鄰近的佳里區、西港區、七股區等地。

相關文章

2023-10-12

白沙坑迎花燈活動延續至今已有180年的歷史,從來未曾中斷,是全國民俗活動的瑰寶,仍然保有清代迎燈的方式,具有早期農村古樸的民俗風貌,最能表現臺灣風土民俗的特色,近來逐漸庸俗化沒落,若不重視恐將會消失,應該結合學術界與在地的文史工作者,共同來提倡這個民俗活動。

2023-11-07

北管音樂惟基隆最具代表性之傳統音樂,且為鷄籠中元祭重要之陣頭音樂,聚樂社一組為福祿派代表,成員以崁仔頂為班底,該社團持續運作且定期排練出陣,有助於北管音樂傳習。北管戲曲之傳入基隆,大約有120年之歷史。受宜蘭西福之爭波及,基隆亦分西皮、福祿兩派,以市區旭川河為界,壁壘分明,競爭甚烈。 自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宜蘭傳入基隆的北管戲團,西皮派以得意堂系統為大宗,福祿派以聚樂社系統為大宗,其餘包含暖暖靈義郡(福祿派)、儒霖堂(西皮派)等,西皮、福路兩派互不相讓,時有爭端,甚至讓基隆廳長發出諭告予以警惕。當時西皮派以廟口生意人為主,福路派則以苦力為主,兩派以旭川河為分界線,彼此都抱持著「打贏告就贏」的心理,先打再說,使得械鬥愈演愈烈。 明治四十年(1907)基隆廳透過參事會議的舉行並邀請地方士紳參與,提出將兩派神像迎入媽祖宮—慶安宮供奉的建議,樂器、旗幟則全部沒收,並得到士紳的支持。 而後,在地方人士的協商與日本政府的監督下,改以「拼陣頭代替打破頭」的陣頭競賽方式,取代流血衝突。難得的是,過去的衝突走向融合的發展,如今透過祭典儀式還能看見。在「雞籠中元祭」七月十三日下午進行「迎斗燈」市街遶境過程中,可以看見得意堂與聚樂社在進入昔日的旭川河分界線時,會以交換前導位置、握手致意的方式,展現相互尊重的和諧畫面。

2023-11-10

竹南端午節祭江,為級距特色的民俗信仰活動。此儀式相傳自康熙末業設中港塘以來每年舉行,因為中港溪口是當時台南至淡水必經之地,屢屢發生行人渡溪溺水而死的慘劇,且有上游漂來的屍體。另外,昭和十八年(1943年)2月19日,乘渡船參觀大鯨魚的民眾在港中因翻船造成32人罹難,之後一併納入祭江洗港,以慰亡靈。許葉金「中港慈裕宮志」言:「一面慰祭曾在中港溪口觀鯨覆舟罹難生靈,一面弔祭水底有祀無祀幽魂,使汪海清淨,合境平安。」因此「洗港」活動應非源自某一特定事件,而是先民開發中港整個過程的艱辛與感恩的總紀錄。最初只在初海口設案祭拜,之後隨中港的發展、墾民增加,其間發生的不幸意外,使此儀式範圍與規模擴大,成為中港地區特有的民俗宗教活動。也是台灣唯一媽祖夏季出巡的活動。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