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頭洋平埔夜祭萬暗中放光明

台南市佳里區

佳里北頭洋平埔夜祭

佳里北頭洋平埔夜祭

台南市佳里區

北頭洋平埔夜祭萬暗中放光明

佳里北頭洋平埔夜祭

2023-11-13

蕭壠社是西拉雅人在台南境內勢力最為龐大的一社,位處海邊,民風強悍。1636年為維持獨立性而與荷蘭人發生戰爭,清領時期也時常被徵調而四處征戰。但戰鬥只是平埔族的一部分,蕭壠社的歷史,仍有她被人讚賞的一面。 北頭洋是蕭壠社的故地,有著豐富的史蹟傳說。荷蘭人初到蕭壠社,驚豔於她的壯大,他們亦深入蕭壠社社會,觀察平埔族的一景一物與風土民情等,詳為記載於〈蕭壠城記〉一文,這是我們今日瞭解荷蘭時期的蕭壠社,最佳的第一手史料。 西拉雅人長久以來受人注意,宗教信仰應是原因之一。阿立祖是族人的守護神,又稱阿日祖、阿立母、太祖等,屏東地區的族人多稱為老祖。部落中建有公廨供眾人膜拜,也有自家奉祀的阿立祖,多位於案桌旁、案桌下,因而阿立祖又有「壁腳佛仔」的稱呼。阿立祖有很多禁忌,例如不能在客廳說不敬的話,不能放屁。日治時期時,因日人實施客廳改正計畫,「壁腳佛仔」才被請走。正統的阿立祖信仰沒有塑像,也不立神位,僅以象徵物代表,如祀壺、豬頭殼、將軍柱等。後來因受漢文化影響,塑神像的比例漸增。

近年來的平埔熱潮讓不少地方重新舉辦夜祭活動,祭祀的時間也因地而異,佳里區北頭洋夜祭在3月29日,恆春半島多在元月15,東山區東河里(吉貝耍)的夜祭在9月初4夜,大內區頭社里則在10月14日夜。而現存的平埔族祭典中,以東山區吉貝耍及大內區頭社兩地的夜祭最具代表性。佳里區北頭洋夜祭(農曆3月29日)則在消失百年之後,在時任立委的蘇煥智縣長努力奔走籌劃下,於1999年恢復舉辦,成為當地的年度盛事。

相關文章

2023-11-06

馬蘭複音歌謠,也被學界稱為「對位式複音歌唱」,是阿美族獨特的歌唱形式。這種歌唱技法自1922年日治時期起就受到學者的關注,並在臺灣光復後得到推廣。在這個歌唱風格中,至少需要兩位或兩位以上的成年族人,其中一位男性擔任領唱,唱一段開頭的部分,然後由其他歌者接唱。通常,女性負責高音部分,而其他人則在一般音域內演唱。每位歌者都要善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發揮技巧來改變旋律和即興填詞。在主唱者的音域中穿梭,使歌曲在過程中變化豐富,但結束時又能合為一體。這種特殊的歌唱技法在臺灣原住民中是少見的,因此享有天籟之音的美譽。

2023-11-13

平埔族曾是台灣大地的主人,「吉貝耍」(ka2 puah4 suah4 ;木棉花之意)的夜祭,可以讓我們再度識大地主人的真實生活。 被認為是西拉雅系蕭壠社現存最大族群的「吉貝耍」,位在東山區東河里,迄今每年農曆九月四日夜晚,仍依傳統舉行「阿立母夜祭」,並於初五中午時分舉行「哮海」,儀式神秘、罕見,與大內區頭社夜祭,同列為台南市境兩大坪埔祭典。過去掛粉鳥笭流傳地區大抵分布於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曾文溪流域下游平原聚落,而隨著時代變遷,僅存八掌溪、急水溪之間下游聚落,也就是嘉義縣義竹鄉、臺南市學甲區、鹽水區、新營區保留此項風俗。

2023-11-06

蜈蚣陣具有深厚的傳統藝術傳承價值和歷史地位。它由長塊木板串接而成,可以靈活遊行,上置椅座,由36至108座不等。蜈蚣陣的故事源於中國福建某地的民間傳說,涉及到王爺的神話故事,使其在宗教角色的關係下成為一個特殊的陣頭。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