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紙

臺北市大安區

糊紙-李清榮

糊紙-李清榮

臺北市大安區

天地一紙

糊紙-李清榮

2023-11-10

李清榮匠師習藝融合了金門、臺南、臺北等地糊紙傳統技術,優良技藝成為匠師仿效風格特色。李清榮匠師因應民間社會就建醮、法事、喪葬、歲時等需求進行糊紙製作,其中特別是大士爺等神像人物像的風格及技法最具特色。李清榮匠師的糊紙製作,不僅作工精細同時講求立體感,透過豐富的紙材運用及人物肢體角度的裝置,發展成為具備獨特個人特徵的糊紙風格。

糊紙能呈顯紙藝、材料及繪畫之美,普遍應用在民間傳統宗教祭典及生命禮俗,具藝術性及實用性。糊紙能呈顯擬真的具象工藝,具有豐富之文化意義與工藝價值,顯著反映地方美學。糊紙是臺灣社會喪俗文化中的代表性技藝,喪禮儀式結束,紙紮伴隨親人的不捨與掛念,一起燒給另一個世界的往生者,獨特且帶有禁忌色彩,顯著反映漢人族群之信仰、宇宙觀。

相關文章

2023-11-10

李文武從事雕刻創作四十餘年,熟知沉香雕刻材料知識與技藝。致力沉香雕刻教學與推廣,具有傳習能力及熱忱。保存者有數十年的沉香雕刻推廣經驗,具有相當成效,且為知名藝師,於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1973 隨日本雕刻師木刻基礎 1973 隨周以鴻丶周邦勇老師習國畫。

2023-11-09

王永源出生於北勢街,父親王西海,18歲開始跟隨其兄王永川學習木工技藝,在永川大轎期間40年,於2006年(民國九十五年)6月開始創業,現為永圓傳藝負責人。雕刻工藝可概分為金刻、木刻、石刻,大多和建築裝飾與日用器皿有密切關係。中國自商周起,各種石器、陶器、玉器上圖紋裝飾即頗為盛行,如雲雷紋、饕餮紋等,這時期的雕刻工藝與當時宗教體系、宇宙認知概念緊密結合。 臺灣雕刻及木工藝的發展,源自明末清初中國來臺的「唐山師」,其中有些應聘來臺工作,工作結束即返回,亦有些在臺灣定居開枝散葉,因此臺灣目前的雕塑師傅或追溯其祖師,皆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福州三地。

2023-11-09

郭春福12歲跟隨二舅黃國祥學習打金,1973年(民國六十二年)投入神盔製作,開發「合金」神盔,1983年(民國七十二年)開發紙製神盔,2012(民國一百零一年)開發K金神盔。以金工技術製作神明帽,作品造形繁複、富層次感,典雅莊嚴,具有藝術價值。精通神帽製作各種材質(金、銀、紙),講究工、藝、色、形,技法優秀,以傳統黻紋為飾,融入個人風格,顯示其傳統技藝的特殊性。神帽製作技藝已經有50年以上經驗,傳承自灣裡黃國祥,具在地特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