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駕鹿港天后宮謁祖進香

彰化縣員林市,彰化縣社頭鄉,彰化縣永靖鄉,彰化縣埔心鄉,彰化縣田中鎮,彰化縣田尾鄉,南投縣名間鄉

社頭枋橋頭七十二庄迓媽祖

社頭枋橋頭七十二庄迓媽祖

彰化縣員林市,彰化縣社頭鄉,彰化縣永靖鄉,彰化縣埔心鄉,彰化縣田中鎮,彰化縣田尾鄉,南投縣名間鄉

起駕鹿港天后宮謁祖進香

社頭枋橋頭七十二庄迓媽祖

2023-11-10

在清治康熙年間,福建移民大量進入彰化平原開墾,福建漳州蕭姓族人相繼於大武郡溪流河域開墾,大武郡溪的東邊稱為武東保(原舊社地區,今社頭鄉一帶),西邊為武西保(原小紅毛社、大紅毛社,今永靖、埔心一帶),乾隆20年(西元1755年)以前,此地逐漸形成武東、武西保八個庄頭七十二聚落。

乾隆20年(西元1755年),枋橋頭創建「天后宮」,後來在嘉慶3年(西元1798年)改建,道光29年(西元1849年)原地重建,清末年間改廟名為「天門宮」,而如今的「枋橋頭天門宮」為民國52年(西元1963年)時建廟完成。枋橋頭七十二庄是一個超越族群、聚落、地域的聯庄組織,漳州人以天門宮為代表,福佬客以永安宮為代表,透過對媽祖的祭祀,將不同祖籍的人群組織起來。武東、武西保八庄頭七十二庄範圍為今日社頭、永靖、埔心一帶,八個庄同供俸不同名稱的媽祖,其中在社頭靠近八卦山脈供奉武東保大二媽,武東湄洲媽,瑚璉角湄洲媽埔心一帶為武西大二媽,永靖陳厝厝、湳港一帶為武西二媽,埔心太平村一帶為太平角聖三媽,同安同仁四芳湳墘聖三媽、崙仔腳大媽等。 相傳清代枋橋頭「天后宮」,每12年(連續3年)乘坐帆船,前往大陸湄洲祖廟天后宮謁祖進香,當時皆於農曆3月初出發,3月23前回鑾,進而慶祝媽祖聖誕,但因海陸交通不便,意外頻生,湄洲天后宮建議枋橋頭天后宮改往「鹿港天后宮」進香,鹿港天后宮也將一尊湄洲媽分靈至枋橋頭,光緒16年(西元1890年),更改廟名為「枋橋頭天門宮」,並約定往後每隔12年前往鹿港天后宮謁祖進香。當代「三月去四月回」(刈香兩個月)最早的紀錄應為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記載,在民國79年(西元1990年)也為了更好紀錄與排定進香事宜,謁祖進香週期改為民國年尾數0、1、2時連續三年進香,直至如今。

相關文章

2023-10-12

七夕乞巧原是傳統社會的民俗活動,具有古昔生活傳承的價值意義,在臺南市七夕夜晚拜七娘媽生仍存在社會生活中,後轉換成為做十六歲的科儀,更是臺南在全臺灣至今唯一保留的成年禮。

2023-11-08

曲敬瑜為復興劇校第一期生,分科時先分在青衣花旦組,兼演小生,與丁春榮學習《霓虹關》。後改老生,師從張鳴福、周正榮、曹曾喜、關文蔚、牟金鐸,習得《轅門斬子》、《戰樊城》、《魚腸劍》、《武家坡》、《四郎探母》等劇。 進復興劇團後,繼續向張慧鳴、張鴻福請益,學習《硃砂記》。 後因劇團演出考量,開始兼演老旦,向王鳴永、馬元亮學習《三進士》等劇,亦向王晶華請益許多老旦傳統新編劇目,如《岳母刺字》等,曾演出《楊門女將》等劇。

2023-11-13

佳里位於現今臺南市佳里區,舊稱為蕭壠,是臺南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佳里金唐殿以朱、雷、殷三王爺為主神,佳里金唐殿所主辦之蕭壠刈香起源應在清領中期,是臺南地區古老的民俗祭典之一。西港仔刈香於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已有刈香活動,而許多科儀便是沿襲自金唐殿王醮,證明佳里金唐殿的香科是早於 1847 年(道光二十七)年之前。日治時期曾斷香;戰後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1958年(民國四十七年)則舉行醮典。1978年(民國六十七年)佳里仕紳組成「佳里金唐殿上元燈慈善會」,在地方士紳的奔走,與各角頭、村莊的配合下,促成了1982年(民國七十一年)壬戌年大遶境,直到1987年(民國七十六年),才全面恢復蕭壠香五朝王醮大典(丁卯科),每3年舉辦1科,從此每逢農曆子、卯、午、酉年舉辦。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