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邁入200年起駕儀式登場

臺中市東區

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

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

臺中市東區

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邁入200年起駕儀式登場

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

2023-11-10

臺中市旱溪媽祖廟「樂成宮」於清朝乾隆初年,墾民為求渡臺順利,遂恭迎湄洲天后宮之「老二媽」金尊隨行,行經樂成宮現址時因神靈顯異,於是將神祇暫奉於此,直到朝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建廟。後歷經多次改建,日治時期大正13年(公元1924年)重修正殿完成後,信眾曾返回大陸湄州的天后宮進香,民國74年(公元1985年)公告為臺中市定古蹟,民國80年(公元1991年)擴建後殿,始成今日規模。著名的「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相傳為清道光初年間,當地稻作病蟲害嚴重,今日臺中市大里、烏日、太平、霧峰等區十八庄農民,恭迎「旱溪媽」前往遶境賜福,遶境活動流傳至今,成為全臺遶境時間最久宗教活動。每年遶境固定於農曆3月1日起駕出發,22日返回樂成宮,遶境路程固定,23日媽祖聖誕當天信眾齊為神明祝壽,民國97年(公元2008年)「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登錄為臺中市無形文化資產。

樂成宮日治時期的擴建工程,在漳派匠師陳應彬監造下,三川殿的重檐假四垂形式及五門斷檐升箭口型式,造型挺拔優美,是彬司極為特殊的作品,風格不僅影響臺灣後期廟宇建築形式,也是臺灣傳統寺廟建築本土化的原型。而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更是臺灣所有媽祖遶境行程中天數最長、規模最大,且繞行公里數最長的宗教活動,經歷清朝、日治、民國等3個不同政權統治,仍能以不同方式存續至今,成為臺中地區固定、常態民俗活動,更凝聚廣泛信眾的向心力。

相關文章

2023-11-10

「梧棲走大轎」和一般民俗活動不同,只在媽祖遶境或進香活動時,各個廟宇回來競跑進廟的儀式;在臺灣地區相當少見,也作為各宮廟競爭的活動。「走大轎」儀式最早的發展區域是梧棲老街區,後來逐漸形成整個梧棲區的祭典儀式,但由於是依附在神明遶境或進香的活動之中,每次走大轎的規模與時間無固定的模式,但此項儀式為全國唯一,具有其特殊性。而早期梧棲街區廟宇扛大轎並無所謂的「踏腳步」,主要就是以走大轎來進行,所謂的走大轎,就是由扛轎子的人,將轎子扛起,然後急速往前奔跑,在廟前或對方轎子前,所有扛轎者向後轉180度,再衝回起步處,有時一組人連續跑了數趟,有時會更換扛轎者,然後繼續奔跑,直到大家願意停止。

2023-11-13

蕭壠社是西拉雅人在台南境內勢力最為龐大的一社,位處海邊,民風強悍。1636年為維持獨立性而與荷蘭人發生戰爭,清領時期也時常被徵調而四處征戰。但戰鬥只是平埔族的一部分,蕭壠社的歷史,仍有她被人讚賞的一面。 北頭洋是蕭壠社的故地,有著豐富的史蹟傳說。荷蘭人初到蕭壠社,驚豔於她的壯大,他們亦深入蕭壠社社會,觀察平埔族的一景一物與風土民情等,詳為記載於〈蕭壠城記〉一文,這是我們今日瞭解荷蘭時期的蕭壠社,最佳的第一手史料。 西拉雅人長久以來受人注意,宗教信仰應是原因之一。阿立祖是族人的守護神,又稱阿日祖、阿立母、太祖等,屏東地區的族人多稱為老祖。部落中建有公廨供眾人膜拜,也有自家奉祀的阿立祖,多位於案桌旁、案桌下,因而阿立祖又有「壁腳佛仔」的稱呼。阿立祖有很多禁忌,例如不能在客廳說不敬的話,不能放屁。日治時期時,因日人實施客廳改正計畫,「壁腳佛仔」才被請走。正統的阿立祖信仰沒有塑像,也不立神位,僅以象徵物代表,如祀壺、豬頭殼、將軍柱等。後來因受漢文化影響,塑神像的比例漸增。

2023-11-03

在臺灣的客家戲曲傳統中,客家採茶戲分為大戲(客家採茶戲)和小戲(客家三腳採茶戲)。小戲以九腔十八調講述《張三郎賣茶》的主題,角色包括張三郎(茶郎)的丑角、大嫂(張三郎的妻子)的旦角、以及三妹(張三郎的妹妹)的旦角,因此被稱作三腳戲。這種演出形式簡潔經濟,內容貼近客家常民生活,反映了採茶和賣茶的生活寫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