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禾工坊製琴師

新竹市東區

古琴製作-單志淵

古琴製作-單志淵

新竹市東區

百禾工坊製琴師

古琴製作-單志淵

2023-11-10

單志淵師事多位古琴製作師傅,此生皆投入斫琴志業,並按照古法記載,斫琴必開鑿琴頭的舌穴、聲池、琴尾的韻沼以及琴身中的天地柱,是傳統唐宋古法中最重要的「聲形韻象」的部分,能導致全面良好共鳴,保存古琴製作完整工序。亦有多位名家彈奏與收藏其作品,且擁有完整的製琴空間與設備,能正確體現古琴製作之知識與技藝。單志淵已有多位子弟長期培育中,並持續於自身樂器工坊及多所大學授業,具教學熱忱並具傳習能力與意願。單志淵遵循古法,堅持幾乎失傳之唐宋傳統,以傳統工法斫琴,於斫琴技藝上嚴謹專注,對待古琴如藝術品般,並充分展現個人技藝與時代特色,於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古琴自古即為鎮殿安宅之神器,有正音,古代更使用於散天安邦之儀式。它的文化內涵,包羅萬象。斫琴工藝的知識與技藝包含陰陽五行、魯班尺度、節氣吉時應和、木作、榫接、髹漆、織物、螺鈿。 早在孔子時代,琴就成為文人的必修樂器,數千年來琴與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孔子、蔡邕、嵇康、蘇軾等都以彈琴著稱。琴的音色高雅,古人常用它來抒發情感,寄托理想。琴的象徵意義,遠遠超越了音樂的意義,成為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琴」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二十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據現有的圖像與文獻資料顯示,琴在漢末時已大致定型為後世通用的形制。唐代製造的琴,與宋、元、明、清時造的琴,就有造形藝術風格上的區别和音色特徵的區别。 古琴的無形文資於新竹已歷200年,琴器的技藝特徵是以木料的聲形意象命名,依其名而定其琴身而如人形;各部結構、製作程序中,琴身與聲形意象環環相扣,依名而行,直至完斲,具象成器,先人斲製程序以尊重地方自然產物為依據,實物為體,傳統為用,美化地方族群人文特色,頗具台灣的時代藝術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09

蔡明堂的作品被廣泛應用在知名的公廟,例如朝天宮、慈誠宮、保安宮等,這些作品不僅顯著地反映了特定族群或地方的生活特色,而且具有代表性。他的技術不僅局限於錫器,還包括銅和鐵等金屬材料的施作,展現了他多才多藝的一面。蔡明堂的創作豐富多樣,為台灣的金屬工藝增添了獨特的藝術價值。蔡明堂是的作品不僅具有高度的美感,而且展現了他精湛的技藝和對古老錫器製作技術的傳承。他來自一個錫器製作世家,並且繼承了家傳的工藝流派。他擅長保存並應用古老的「入銅」技術,並將其結合到錫銅工藝中。

2023-11-10

謝雅秀娘家祖傳手藝,由外祖母莊許汝(冠夫姓)和姨婆施許段(冠夫姓)傳承下來,母親謝莊蘭(冠夫姓)的五個姊妹皆習得此藝,謝雅秀從小耳濡目染,於13、14歲時開始學習纏繞線花的製作技巧,初中畢業後曾當過護士並利下班後及休假時間幫忙製作纏花,而後北上工作才暫別纏花的製作工作。直到24歲返鄉結婚才又接下家中纏花的工作,除了持續以傳統工法製作,謝雅秀也製作創新的春仔花,並利用複合媒材和傳統春仔花結合,以因應當代的潮流。

2023-11-08

葉勇助是臺灣粧佛技藝的傳統工藝師,他精通粧佛技法中的泥塑、木雕和脫胎造像等繁複技巧,尤其在脫胎造像方面,他的造型和用色皆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在粧佛這個民間傳統工藝領域,脫胎造像技法已經相當罕見,而葉勇助能夠傳承並精熟這項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珍貴和獨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