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兩藝師

彰化縣鹿港鎮

錫工藝-陳志昇

錫工藝-陳志昇

彰化縣鹿港鎮

一門兩藝師

錫工藝-陳志昇

2023-11-10

陳志昇先生擅長從傳統典故中找尋創作靈感,代表作品包括官將首、八仙、鍾馗、神茶、鬱壘、達摩等塑形人物,作品造形生動、做工細緻,具備錫工藝相關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錫工藝技藝源自家族傳承已四代,熟知生活器皿、祭祀禮器,且擅長複合媒材運用,為傳統錫藝開創新領域,亦通過文化部重要結業藝生考核,具傳習之能力與意願。陳志昇先生為重要傳統工藝-錫工藝保存者陳萬能之子,傳承系譜及在地文化,脈絡適當。


「錫工藝」是中國傳統古老技藝,遠在商周時期即邁進輝煌的青銅器時代,臺灣的錫藝則是源自中國唐山的東傳,於今已有百年以上歷史。鹿港錫藝在清嘉慶年間到臺灣戰後前發展蓬勃,盛極一時,錫舖一度多達六、七十家。在往昔農業社會士紳講求豪華氣派,廳堂擺設各式錫器,以顯示經濟財富及身分地位;有句臺語俗諺:「入門看交椅茶几,桌上看花瓶五賽」,意謂從大廳可看出該戶的經濟狀況。「花瓶五賽」是錫製品,即五供,分別為檀香爐一個,燭臺、花瓶各一對,由打錫師傅製作燭檯、柑子燈、花瓶等神佛禮具。因古書的「錫」字與「賜」字互相通用假借,故「錫」也做「賜與」之解,新娘娶進門要帶鉛粉〈緣份〉鉛錢〈緣錢〉,嫁妝裡有「錫」表示父母的賜與,嫁妝裡錫越多,表示嫁妝越豐富,錫器之用,先人有浪漫的聯想。但日治末期,日本人在臺推行「皇民化運動」毀廟造神社,嚴禁擺飾天公爐、柑燈等傳統祭祀用具,收藏於倉庫的錫器氧化變黑,遂被視如敝屣。戰後的臺灣,因居住環境的改變與社會變遷,錫器不再是富商巨賈的最愛,錫工藝正面臨式微沒落的窘境。

相關文章

2023-11-01

竹木雕刻源遠流長,竹雕被視為藝術的代表之一,起源於古代文人將詩文、圖畫刻於竹上。宋代至明代,竹雕融入了建築庭園裝飾,成為當時藝術的瑰寶。臺灣的氣候適合竹子的生長,因此竹雕在這片土地上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竹雕的成功端賴著作者對竹材特性的深入了解和雕刻技藝的純熟。陳春明先生是竹雕藝術的傳承者,他的作品不僅具有深刻的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還兼容了傳統和現代的風格。他是全國性知名藝師,符合傳統藝術登錄的審查基準,因此值得被登錄保存。

2023-11-10

鄭盛宏師承江清露大師,為洪坤福流派,從事剪黏達52年,作品精於結合水彩釉與寶石釉,擅長人物架勢熟於塑泥製作,富藝術價值。傳承泉州派的剪黏技藝,以不同弧度的薄胎彩色瓷碗、盤為剪黏材料而不使用彩色玻璃片為其特色,從事廟宇的建造與修護,將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創作之中,兼擅泥塑、交趾陶,精於人物、禽獸造形,作品造形與釉色皆優美、堅固耐用,熟知剪黏之知識與技術,完美地展現傳統工藝之美。鄭盛宏掌握相關技術,設立剪黏、交趾陶材料生產工廠,積極研發交趾陶的胚土與釉藥、剪黏泥塑的胎土材料,傳習弟子已有第三代,有傳習能力與意願。鄭盛宏參與眾多寺廟工程,作品遍布台灣中北部宮廟,口碑良好,文化脈絡下適當者,符合傳統工藝保存者認定之條件。

2023-11-09

蘇木山先生出生於北港扶朝里,他師承了剪黏一脈,先後跟隨柯訓、洪坤福、梅青雲、石蓮池等大師學習剪黏技藝。他的父親在土水司阜從事粗梁、抓屋脊、金爐等工作,這讓他早年就接觸到了這門工藝。在初中畢業後,他開始跟隨堂哥蘇偉吉(松壽)向石蓮池司阜學習剪黏等技藝。在師父的嚴格訓練下,他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學習剪黏技術,並且成功出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