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線纏繞繡傳情

彰化縣鹿港鎮

纏花-謝雅秀

纏花-謝雅秀

彰化縣鹿港鎮

絲線纏繞繡傳情

纏花-謝雅秀

2023-11-10



謝雅秀娘家祖傳手藝,由外祖母莊許汝(冠夫姓)和姨婆施許段(冠夫姓)傳承下來,母親謝莊蘭(冠夫姓)的五個姊妹皆習得此藝,謝雅秀從小耳濡目染,於13、14歲時開始學習纏繞線花的製作技巧,初中畢業後曾當過護士並利下班後及休假時間幫忙製作纏花,而後北上工作才暫別纏花的製作工作。直到24歲返鄉結婚才又接下家中纏花的工作,除了持續以傳統工法製作,謝雅秀也製作創新的春仔花,並利用複合媒材和傳統春仔花結合,以因應當代的潮流。


纏花是一種結合了剪紙、編織和刺繡的工藝技術,其起源和發展,官方史料上並無相關記載,從部分地方志、民俗文化相關研究與耆老的口述,大致可以推論臺灣最晚在清領時期就已經有了纏花工藝,屬於一般的、地區性的民間工藝。 臺灣地區大多為漳州、泉州移民,自然也承襲了福建地方的風俗和生活習慣,日前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中發現,閩南婦女自古以來頭上插的春花(象徵花)產地在翔安洪厝,而目前廈門仍有纏花工藝的產業存在。 早期的臺灣婦女,將纏花製作視為閒暇之餘的手工藝創作,手巧者甚至拿到市集販售,作為一種貼補家用的副業,但為了降低市場競爭,製作手法皆以家族承傳,技巧並不外傳。到了民國時期,纏花已經非常盛行,除了是婦女在婚嫁場合中必備的的飾品,也用於日常中的妝扮及廳堂中的擺設。 纏花在臺灣主要分為閩南纏花(春仔花)及客家纏花兩大類,由於地域性的不同,各地又各自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

相關文章

2023-11-08

吳樹發是一位傑出的漆器藝術家,他擅長結合雕刻、漆藝等多種技法,以臺灣風土民情為主題,先刻後繪,創作出獨具藝術性的作品。他的作品不僅具有精湛的技藝,還蘊含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展現了臺灣獨特的地方特色。

2023-11-10

沈培澤師承曾進財先生,累積木雕實做經驗超過40年,從家具平面雕刻、神桌漢式雕刻及日本欄間雕刻等能充分體現木雕多樣的技藝,特別是在於線雕、浮雕、圓雕以及創意巧雕的表現非常傑出,注重雕刻工具的整備,選材與雕刻過程嚴莲,作品的巧思與巧藝,熟知木雕之知識與技術,完美地展現傳統工藝之美。沈培澤掌握相關技術,積極參與公私立木雕藝術相關單位的傳習與展覽活動多年,長期擔任木雕指導老師有傳習能力與意願。沈培澤曾任工藝之家協會秘書長,多年參加比賽及展覽,有得獎紀錄並參與各項木藝團體和擔任木雕競賽評委員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符合傳統工藝保存者認定之條件。

2023-11-10

保存者為鹿港細木作名門王漢松先生之後嗣,自十七歲起入門拜師學藝,迄今已有34年之藝術歷程,以手工古法「榫卯技術」製作,具細木作、家具製作、木質器物、家具修復之技藝,其細木作工藝精細、樸實、美觀尤擅「異木鑲嵌」,以造型為勝、以鑲嵌技法為奇,穠纖合度的優雅古風與現代設計的功能並具,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款。泉州派的做法,以古法製作榫卯家具,更於幾所大學院校講授「台灣傳統細木作家具」課程,曾任文建會(現今文化部)「台灣傳統細木作家俱技藝傳習計畫-傳習師」,具傳習能力及意願,能完整記錄工法,且傳承兒子王維元(第3代),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2款。曾多次獲得國家工藝獎佳作獎、傳統工藝獎等獎項,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3款。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