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結之母

臺北市北投區

繩結-陳夏生

繩結-陳夏生

臺北市北投區

中國結之母

繩結-陳夏生

2023-11-10

陳夏生女士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農化系,任職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學生時代原本對工藝並不喜愛,後來會走上編結之路,與她丈夫莊靈先生有很大關係;莊先生的父親莊嚴先生,曾任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文大藝研所主任,是著名的書法家與藝術教育學者,畢生對研究與維護中華文物有重大貢獻;並且非常重視民間傳統工藝,因而也收藏一些附有繩結的工藝品。他說早年在北方有知識的家庭婦女,都會編幾個傳統裝飾性的繩結;因此1971年他曾請故宮一位會編少許繩結的技工王振楷先生,傳授陳老師兩三個基本的傳統繩結。1976年漢聲英文雜誌社的社長姚孟嘉先生,曾連續尋訪多位會編結的耆老,將零散的繩結技藝彙集起來,繪製編綰步驟的圖樣,發表在漢聲英文雜誌第六卷的二、三期;引起陳老師的關心和學習熱情,引導她開始真正步入編結之門。 陳老師是學理工學科出身,數學思路敏捷並有條理,在編結過程上起了很大功能;加上1978年私立實踐家專(即今實踐大學),因發現我們的傳統繩結技藝,居然成為韓國學校的正式教材,因此便想開設傳授結藝的課程,於是聘請陳老師來教授這項技藝;這讓陳老師在教學相長的情況下,編結的技術拓展更為突飛猛進。

繩結自古以來作為記事工具,然有關繩結的資料在一般史籍中並不多見記載,且繩線在自然環境下易於腐朽,不易保存,如今所能見到傳世的繩結物件,大多是清代的文物,但仍能從早年的文獻、雕刻、畫作中探究其發展歷程。 繩結(中國結)的十三個基本結中,雙錢結與平結出現在距今近2500年前春秋晚期的青銅與玉雕飾件上,漢代畫像磚上也保留了許多造型優美的繩結圖案,北周時期麥積山石窟菩薩立像腹前的飄帶上也可看見萬字結的應用,呈現了繩結除了記事功能外,已逐漸帶有裝飾、藝術的功能。 清代則用紅絨編成的鈕扣結稱為紅絨結頂,那是皇帝常服冠和皇子吉服冠的冠頂,或做為皇帝賜給大臣的犒賞物,而民間則巧妙裝飾於民生器物、服飾配件上,可見繩結在中國歷代不管朝廷或民間皆廣泛應用。 臺灣早年承續中國繩結脈絡,在男女服飾或家居裝飾,皆有運用,如:房間蚊帳、荷包、眼鏡袋、服飾鈕扣等等,然因時代演變,繩結技藝曾一度式微,1976年漢聲英文雜誌上刊登十三種繩結編法的圖解之後,重新帶動繩結技藝在臺灣的學習熱潮,更經由陳夏生女士數十年來,從故宮收藏的文物以至民間古董店中有關繩結的物件,鍥而不捨地觀察、收集、整理、研究,除了探索繩結 的源流,歸納它的脈絡,進而創編出許多前所未見的新結子;並且實驗應用各種線材,進而結合漆藝、金工等技法來增添繩結的創新和變化;同時透過個人不斷地創作、出版中英文著作、進行國內外展覽和重點式的教學,不但為今的繩結藝術建立起完整的學習和應用知識體系,而且更讓它成為傳統手工藝中一種新的獨立藝術表現和發展類型。

相關文章

2023-11-10

葉寶蓮,嘉義朴子人,國小畢業後,為了改善家境,進入朴子當地從事竹編生產外銷、由天主教堂設置的「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工作,藉以幫助家計,當時在早先進入的女工引領下,在此做工的同時也習得竹編的手藝,並開啟了竹編人生,也為往後的竹編之路奠定基礎。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前期曾聘請臺南關廟的張素女女士擔任講師,教授竹編,而張素女女士乃出身於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設置之關廟竹細工訓練班的學員,當時曾受教於日後國家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竹編工藝的技術保存者黃塗山老師,而葉寶蓮經由早先進入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的女工引導之下,也承襲了融合竹山與關廟兩地的竹編體系。 民國63年,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的主事者林文夫老師,應聘至竹山高中協助創立美術工藝科,並擔任科主任之職,由於該科以竹工藝為發展重點,林文夫老師乃帶領葉寶蓮等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的人員,隨之前往竹山,協助竹編的教作。而來到竹山工作的這段機遇,也成為葉寶蓮日後定居於南投,以及進一步研習竹編技藝的重要機緣。 成婚後葉寶蓮定居於南投鹿谷,在家做全職的家庭主婦。時隔二十年,孩子皆已成年並在外求學,原本忙於照顧家人日常起居的日子,悄然靜下,閒暇之際,便想著做些什麼,想起年少在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工作時,也練就一手剖竹篾的功夫與編竹的手藝,如果有機會再進修,學習不同的技法,一方面可做些日常生活用品,另一方面也可充實生活;時值民國87年,恰好透過友人的分享而得知舉辦於竹山社寮的竹編課程與竹編展覽(該展覽為「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下的「竹山鎮傳統藝術-竹藝編織傳習-」授課一年後的成果展,展出於民國87年全國文藝季「竹的故鄉 前山第一城」,課程講師為黃塗山老師),好奇之下便前往參觀,在展場中看見黃塗山老師的作品,大為驚嘆,竹編竟可做出如此精美的作品,震撼之時,潛藏於心中許久的竹編之情也湧上心頭,由於具備竹編基礎,且有意再進修,便進一步詢問並報名參加「竹山鎮傳統藝術-竹藝編織傳習」,正式成為黃塗山老師的門下弟子,直至民國89年結業。同年,首次參加競賽,榮獲第八屆臺灣工藝設計競賽優選。 隔年,民國90年起至94年間,應鹿谷鄉公所之聘,於鹿谷鄉小半天、內湖、廣興、永隆等社區教授竹編,傳承手藝,其間也曾受鹿谷鄉農會之邀,擔任家政班竹編講師。

2023-11-09

郭麗雪工藝師自小學時代只要放學回家即跟著媽媽學習藺草編織技能,加上父親也以收購在地婦女的藺草產品為副業,從小即處於琳瑯滿目的藺編作品環境中。 郭麗雪工藝師的作品在傳統技法上加上設計語彙,讓作品展現出時尚感,凸顯其實用性,不單保存傳統藺編技藝,也讓藺草工藝發展有無限的可能。

2023-11-09

洪平順藝師熟悉並能體現傳統建築彩繪相關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具有主導傳統廟宇彩繪工程之能力,精通規劃、圖稿、配色、繪畫,「畫、妝(彩)、油」技藝兼擅,具有豐富實作經驗及代表性。彩繪生涯逾半世紀,將彩繪知識與技藝傳承給後輩,教授學生已有多人能獨立執業,具有高度傳習能力與意願。彩繪風格揉合各家畫風,不斷精進學習發展成為個人彩繪特色。其傳統廟宇彩繪包括:門神、壁堵、樑枋等,具有歷史文化脈絡,彩繪創作主題,反映臺灣民俗信仰與地方特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