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百年傳統

高雄市前鎮區

糊紙-陳志良

糊紙-陳志良

高雄市前鎮區

堅守百年傳統

糊紙-陳志良

2023-11-10

陳志良承傳家族技藝,兼擅糊紙及道士儀典,掌握核心知識。在糊紙技藝方面,除自家之姿態手路,亦拜師臺南糊紙大師洪新發(阿九司),學習軟胚派紙偶的架式與衣摺路,另私下觀摩臺南道長兼糊紙師傅金登富的硬胚派製作技術,作品能兼容各家所長,而且還在不斷學習、觀察與揣摩他人作品的精華之處,深得傳統糊紙藝術精髓。其糊紙藝術技法到位,熟知並能正確體現糊紙工藝登錄項目之知識,能力態度均值得肯定。陳志良糊紙工藝,承自家族世代相傳。而家族工藝技術則是於19世紀後期習自鹿港匠師,生根高雄,至今傳承四代,傳承脈絡清楚,具有地區性特色。除了家族世代內傳外,向外進行收學徒,開枝散葉。其具有強烈傳習及推廣熱忱,亦已持續透過手稿、繪圖等方式紀錄技藝與道士內涵傳承予子。陳志良就習藝系譜、技藝表現形式及傳統內涵而言,皆符合文化脈絡,為高雄地區糊紙工藝之代表性藝師。

「糊紙」一詞代表工藝技術,也是這一行業的名稱,在《安平縣雜記》、《臺灣通史》等文獻資料中,都稱這項技術及行業為糊紙,其店為糊紙店。其工藝以竹篾做骨架,其外再糊上各式色紙塑製而成。製作過程的一開始是先處理竹材,師傅會將竹材加工成竹蔑或細竹條,再視所要製作的物品型態,進行骨架的製作,以玻璃紙條或棉布條等作為紙根,紮綁柔軟有韌性的竹篾形成骨架,再用將報紙、粗紙、棉紙或模造紙等底紙全面糊上漿糊,黏在骨架上,乾後形成初胚。初胚之上再運用貼、繪、剪、摺、雕、塑、寫等等功夫,做出細胚,然後加以整修、裝飾,形成一件擬真的立體藝術品,「糊」的功夫在整體技術中佔最重要一環。 在臺灣,糊紙廣泛運用於漢民族的生命禮俗、歲時祭儀及酬神醮典等,十分能反映族群之文化特色。臺灣糊紙應用廣泛,橫跨陰陽兩界,有用於喪事,作為送給往生者禮品的靈厝組,又稱「功德紙」;用於民間信仰的醮典法會,作為護壇驅魔神尊、元帥神等替身的「醮紙」;用於釋道教普度,為度化孤魂野鬼而設的大士爺、普度山,以及亭、院、山等「普度紙」;用於歲時習俗的仙佛、動物、山、厝、器用等等「紙路」,還有用於祭解除煞的亭、關、城、橋等「小事紙」。雖然多數必須配合宗教儀式,最後在火化中解除它的「替代性」任務,有稍縱即逝的工藝特性,但仍有精緻的作品會被長久保存,可以當擺飾或開光點眼成為供祭拜的神尊。 目前臺灣許多縣市皆保存這項工藝,除了有不同派別外,製作技術不太相同,其中不乏百年老店與技藝精湛者。金門、澎湖和北部糊紙師傅通常為專職工作,中南部有專職,更多是道士、法師兼做,可說是不一樣的文化現象。各地都有糊紙店家,其中又以雙北、臺南最多。

相關文章

2023-11-01

竹木雕刻源遠流長,竹雕被視為藝術的代表之一,起源於古代文人將詩文、圖畫刻於竹上。宋代至明代,竹雕融入了建築庭園裝飾,成為當時藝術的瑰寶。臺灣的氣候適合竹子的生長,因此竹雕在這片土地上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竹雕的成功端賴著作者對竹材特性的深入了解和雕刻技藝的純熟。陳春明先生是竹雕藝術的傳承者,他的作品不僅具有深刻的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還兼容了傳統和現代的風格。他是全國性知名藝師,符合傳統藝術登錄的審查基準,因此值得被登錄保存。

2023-11-08

盧靖枝是台灣關廟鄉香洋村的竹編藝師,生於1946年。她從小隨父母在家學習竹編技藝,並且沒有接受過正式的藝術創作課程。在竹編沒落後,她在1970年代轉型為精緻化及創作,屢次獲得獎項,並且受邀參展。儘管她並未開設店面販賣作品,但對竹編技藝充滿熱忱,並且願意應邀設計製作特殊器具。她對自己的作品充滿自信,每件作品都是她引以為傲的成就。

2023-09-18

「毫芒雕刻」又稱「微雕」,是在細小的材質上,如米粒、貝殼、象牙、龜殼、珊瑚、鱗片等材質上,雕刻出微細肉眼難以辨識的文字或圖案,故有:「芥子中藏大千世界,芒雕中見千古絕技」的說法。 中國發現最早的毫芒雕刻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