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國寶大師嫡傳子弟

南投縣竹山鎮

竹編工藝-涂素英

竹編工藝-涂素英

南投縣竹山鎮

竹編國寶大師嫡傳子弟

竹編工藝-涂素英

2023-11-10

嘉義朴子人,1964年朴子天主教堂的神父開班教授竹編,因家境貧困,前往學習竹編幫助家計,跟隨關廟張素女學習(人間國寶黃塗山的學生),亦有一位日籍老師參與教學。1971年到竹山教竹編及製作,如捲式竹簾、竹片合板、以剖竹片貼桌面的竹桌等。1976年結婚嫁到竹山,1977年後因當時竹藝產業沒落,一方面需要照顧家庭,遂改在家中從事傳統竹編工作,包括提籃、水果籃、花器、擺飾、胸針等生活器物。1993年受人間國寶黃塗山指導進修竹編課程,共3年,進修1年後即擔任助教,並持續投入相關工作。2003-2013年間於黃塗山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開設竹編課程中擔任助教。2010-2013年人間國寶黃塗山接受文化部補助辦理「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黃塗山竹編傳習計畫」,在4年傳習課程中,長時間受黃塗山指導,傳承黃塗山技藝。2013年起迄今,接續黃塗山於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系竹編研習班課程,獲聘任為助理教授級講師,同時在竹山與台中工作室均有授課教學。

竹是一種台灣地區常見的植物,取得容易且用途廣泛,不但可以食用,透過對於竹材的加工,可以取得更為細緻的編織材料。日治時期開始關注台灣竹藝產品,認為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因此,台灣總督府當局在竹山等地設立的工藝傳習所,對於有志於竹工藝發展的人們,施以更精緻的教育傳習。當時,除了建立教育體系外,將竹製品引導銷售至外地,建立南投甚或是竹山當地竹工藝,乃至於竹編的發展基礎。戰後,竹山等地豐富的竹資源,與地方刻意的培育竹編工藝人才,使得竹編工藝得以長久發展。由於厚植竹工藝人才,在1960年後逐步開始發展,當時出口導向的經濟活動,竹產業成為重要的環節。

相關文章

2023-11-10

林烈旗具長年製鑼的經驗,從材料選定、材質了解、造型處理、製造過程、音色定位等各方面,展現科學理性與知識技藝,對所需的知識、技藝與文化,能完全掌握。瞭解保存者傳習的責任與義務,經常參與社區、學校、文化場域示範製鑼工藝推廣教育及文創活動,並已傳承技藝予第3代。傳承製鑼相關知識與工藝技術,對於鑼之音色、表現以及與排場、陣頭演出,民俗節慶之關係均能有所掌握,為文化脈絡下適當的保存者。

2023-11-10

李文武從事雕刻創作四十餘年,熟知沉香雕刻材料知識與技藝。致力沉香雕刻教學與推廣,具有傳習能力及熱忱。保存者有數十年的沉香雕刻推廣經驗,具有相當成效,且為知名藝師,於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1973 隨日本雕刻師木刻基礎 1973 隨周以鴻丶周邦勇老師習國畫。

2023-11-08

十四歲國小畢業後,就跟著苑裡姑父處學習木雕,姑父就是他木雕的啟蒙者及帶領者,沒有接受過正統的學院派訓練,完全靠著他的手、及思想發揮,所謂「興之所至,雕刻刀亦隨之」,最能形容他的創造過程,目前有小兒子張光卿一起從事雕刻工作,佛像市場消退後,開始製作手工檜木花瓶。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