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國寶大師嫡傳子弟

南投縣竹山鎮

竹編工藝-涂素英

竹編工藝-涂素英

南投縣竹山鎮

竹編國寶大師嫡傳子弟

竹編工藝-涂素英

2023-11-10

嘉義朴子人,1964年朴子天主教堂的神父開班教授竹編,因家境貧困,前往學習竹編幫助家計,跟隨關廟張素女學習(人間國寶黃塗山的學生),亦有一位日籍老師參與教學。1971年到竹山教竹編及製作,如捲式竹簾、竹片合板、以剖竹片貼桌面的竹桌等。1976年結婚嫁到竹山,1977年後因當時竹藝產業沒落,一方面需要照顧家庭,遂改在家中從事傳統竹編工作,包括提籃、水果籃、花器、擺飾、胸針等生活器物。1993年受人間國寶黃塗山指導進修竹編課程,共3年,進修1年後即擔任助教,並持續投入相關工作。2003-2013年間於黃塗山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開設竹編課程中擔任助教。2010-2013年人間國寶黃塗山接受文化部補助辦理「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黃塗山竹編傳習計畫」,在4年傳習課程中,長時間受黃塗山指導,傳承黃塗山技藝。2013年起迄今,接續黃塗山於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系竹編研習班課程,獲聘任為助理教授級講師,同時在竹山與台中工作室均有授課教學。

竹是一種台灣地區常見的植物,取得容易且用途廣泛,不但可以食用,透過對於竹材的加工,可以取得更為細緻的編織材料。日治時期開始關注台灣竹藝產品,認為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因此,台灣總督府當局在竹山等地設立的工藝傳習所,對於有志於竹工藝發展的人們,施以更精緻的教育傳習。當時,除了建立教育體系外,將竹製品引導銷售至外地,建立南投甚或是竹山當地竹工藝,乃至於竹編的發展基礎。戰後,竹山等地豐富的竹資源,與地方刻意的培育竹編工藝人才,使得竹編工藝得以長久發展。由於厚植竹工藝人才,在1960年後逐步開始發展,當時出口導向的經濟活動,竹產業成為重要的環節。

相關文章

2023-11-01

施寶容女士是一位中國結藝術的傳承者與創作者。她在20歲時榮獲「台灣省藝文獎」,展現出對於傳統編結的深厚技巧與藝術修養。她的作品不僅形狀多樣,具有對稱、立體、繁雜等特色,充分展現編者的技術和藝術性。在平面的繩結線條變化中,她創作出富有層次感的作品,題材多樣,生活化,並且運用廣泛的珠寶材料,如珍珠、玉石、水晶、琉璃等,使得作品更加豐富多元,具有特殊性和個人特色。她將珠寶設計的概念融入其中,結合東西方結藝技法,創造出各種變化結法,呈現出經緯交疊和色彩搭配的美感。

2023-11-01

劉清林先生是漆工藝領域的重要傳承者,他不僅擅長木胎製作,更精通漆藝技法。他的作品豐富多元,巧妙地融合了木胎製作與漆藝專業技法,展現出卓越的藝術價值。在傳統藝術審議委員會的評定下,他的作品被譽為表現豐富多元,並具有獨特藝術價值的代表作。他長期致力於漆工藝創作,並師承陳火慶、王清霜等大師,形成了獨特的地方流派風格,具有濃厚的地方性特色。

2023-11-10

張鳳英在技法、技藝層面表現十分優異,精熟傳統賽德克族織藝最上乘之禮服織作技術puniri(經挑)技法,獲族人公認為技藝最精湛、技法最高明之織女。持續厚實賽德克族傳統知識和文化底蘊,可將傳統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得更完整。張鳳英個人具有極高傳承意願。多年來致力於織布的傳承工作,並透過不同形式的傳習計畫,桃李眾多。期透過師徒制的訓練方式,讓傳統puniri的文化知識和技藝,能廣為流傳在賽德克部落及其他地區。張鳳英傳承祖母、母親德克族織布技藝之脈絡故事,有傳統的文化、有賽德克的重要技法、有女性對織布的堅持、有廣大學生學習的支持、與部落族人的維繫,張鳳英為此項技藝保存者最適當人選。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