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駕鹿港天后宮謁祖進香

彰化縣員林市,彰化縣社頭鄉,彰化縣永靖鄉,彰化縣埔心鄉,彰化縣田中鎮,彰化縣田尾鄉,南投縣名間鄉

社頭枋橋頭七十二庄迓媽祖

社頭枋橋頭七十二庄迓媽祖

彰化縣員林市,彰化縣社頭鄉,彰化縣永靖鄉,彰化縣埔心鄉,彰化縣田中鎮,彰化縣田尾鄉,南投縣名間鄉

起駕鹿港天后宮謁祖進香

社頭枋橋頭七十二庄迓媽祖

2023-11-10

在清治康熙年間,福建移民大量進入彰化平原開墾,福建漳州蕭姓族人相繼於大武郡溪流河域開墾,大武郡溪的東邊稱為武東保(原舊社地區,今社頭鄉一帶),西邊為武西保(原小紅毛社、大紅毛社,今永靖、埔心一帶),乾隆20年(西元1755年)以前,此地逐漸形成武東、武西保八個庄頭七十二聚落。

乾隆20年(西元1755年),枋橋頭創建「天后宮」,後來在嘉慶3年(西元1798年)改建,道光29年(西元1849年)原地重建,清末年間改廟名為「天門宮」,而如今的「枋橋頭天門宮」為民國52年(西元1963年)時建廟完成。枋橋頭七十二庄是一個超越族群、聚落、地域的聯庄組織,漳州人以天門宮為代表,福佬客以永安宮為代表,透過對媽祖的祭祀,將不同祖籍的人群組織起來。武東、武西保八庄頭七十二庄範圍為今日社頭、永靖、埔心一帶,八個庄同供俸不同名稱的媽祖,其中在社頭靠近八卦山脈供奉武東保大二媽,武東湄洲媽,瑚璉角湄洲媽埔心一帶為武西大二媽,永靖陳厝厝、湳港一帶為武西二媽,埔心太平村一帶為太平角聖三媽,同安同仁四芳湳墘聖三媽、崙仔腳大媽等。 相傳清代枋橋頭「天后宮」,每12年(連續3年)乘坐帆船,前往大陸湄洲祖廟天后宮謁祖進香,當時皆於農曆3月初出發,3月23前回鑾,進而慶祝媽祖聖誕,但因海陸交通不便,意外頻生,湄洲天后宮建議枋橋頭天后宮改往「鹿港天后宮」進香,鹿港天后宮也將一尊湄洲媽分靈至枋橋頭,光緒16年(西元1890年),更改廟名為「枋橋頭天門宮」,並約定往後每隔12年前往鹿港天后宮謁祖進香。當代「三月去四月回」(刈香兩個月)最早的紀錄應為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記載,在民國79年(西元1990年)也為了更好紀錄與排定進香事宜,謁祖進香週期改為民國年尾數0、1、2時連續三年進香,直至如今。

相關文章

2023-11-02

陳錫煌先生是操偶領域的優秀演師,他的操偶技藝細膩生動,圓熟典雅,是亦宛然一派的指標性演師。他保存了相當數量的劇目,並在技藝傳習、推廣以及國外演出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陳錫煌先生師承父親李天祿,從小就在戲班裡聽學操偶的手藝技法,他對布袋戲的知識、技藝、文化表現形式非常熟悉,並且具有傳習該項目的能力和強烈意願。在文化脈絡下,他被認為是適合被登錄的人選。

2023-11-14

邵族的行政地位在日本統治殖民時期,有時為「生蕃」,有時為「熟蕃」,有時卻又被稱「化蕃」。學術上,早期的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1930)小川尚義(1944)都還把邵族歸在平埔族中。到了民國時期,官方將原住民分為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排灣族、鄒族、卑南族、魯凱族、達悟族、賽夏族等九族,邵族人雖具有平地原住民身分,卻不被規劃為一族。民國六十一年出版的《台灣省通誌》卷八同冑志邵族篇中說:「邵族在民族學上之所屬……以往數十年間,或被認為阿里山曹族之一支,或與布農族較密切,並無定論。」邵族歸屬的爭議,一直到民國九十年有了明確的界定,成為原住民第十族。 清代水沙連六社之中,田頭(tafwale)、水裡(kankwan)、貓蘭(katafatu)、沈鹿(pawan)四社皆屬於邵族,分別居住在今南投縣魚池鄉境內 。日人在1919 年(大正八年)八月,開始興建日月潭發電廠,並因而淹沒了邵族人居住的村社。為了安頓邵族人,於1934年(昭和九年)將他們移居到卜吉社(今日月村),每祭只剩日月村一丁口分配兩分地以維持生計。現今邵族分佈於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村與水里鄉頂崁村為主,目前居民以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村較多數,祖靈有定期舉行。水汴頭聚落有一以「卜米籮」的傳統民俗,聚落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占卜方式來問來年農事收成好壞,村民亦依照問卜結果來從事農耕,從過往迄今至少已有百年之久,從未間斷。然此民俗的起源與時間已不可考,據傳與觀音佛祖信仰有關。

2023-11-13

恆春搶孤的習俗相傳了幾百年,一開始是恆春城內較有錢的人在中元普渡後,將祭品開放給城外較貧苦的人來拿,這是「搶孤」的由來。由於爭搶祭品每次都會造成打架或是踩傷的情況,在光緒5年時,設計出以「爬孤棚」的競賽方式來取得孤棚上的祭品。爬孤棚儀式極具地方特色,傳承已久,雖曾中斷但恢復情形良好,也具歷史性,有傳統文化深層意涵。兼具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與典範性登錄基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