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邁入200年起駕儀式登場

臺中市東區

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

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

臺中市東區

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邁入200年起駕儀式登場

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

2023-11-10

臺中市旱溪媽祖廟「樂成宮」於清朝乾隆初年,墾民為求渡臺順利,遂恭迎湄洲天后宮之「老二媽」金尊隨行,行經樂成宮現址時因神靈顯異,於是將神祇暫奉於此,直到朝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建廟。後歷經多次改建,日治時期大正13年(公元1924年)重修正殿完成後,信眾曾返回大陸湄州的天后宮進香,民國74年(公元1985年)公告為臺中市定古蹟,民國80年(公元1991年)擴建後殿,始成今日規模。著名的「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相傳為清道光初年間,當地稻作病蟲害嚴重,今日臺中市大里、烏日、太平、霧峰等區十八庄農民,恭迎「旱溪媽」前往遶境賜福,遶境活動流傳至今,成為全臺遶境時間最久宗教活動。每年遶境固定於農曆3月1日起駕出發,22日返回樂成宮,遶境路程固定,23日媽祖聖誕當天信眾齊為神明祝壽,民國97年(公元2008年)「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登錄為臺中市無形文化資產。

樂成宮日治時期的擴建工程,在漳派匠師陳應彬監造下,三川殿的重檐假四垂形式及五門斷檐升箭口型式,造型挺拔優美,是彬司極為特殊的作品,風格不僅影響臺灣後期廟宇建築形式,也是臺灣傳統寺廟建築本土化的原型。而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更是臺灣所有媽祖遶境行程中天數最長、規模最大,且繞行公里數最長的宗教活動,經歷清朝、日治、民國等3個不同政權統治,仍能以不同方式存續至今,成為臺中地區固定、常態民俗活動,更凝聚廣泛信眾的向心力。

相關文章

2023-11-07

因配合西港千歲爺,三年一科香,「西港刈香」的因素,要有文陣和武陣演出,所以慶善宮成立「牛犁歌陣」。在「西港刈香」活動前兩年年底(農曆 12 月底)開始訓練,並向「田都府元帥」祭拜請神,祈求學習過程順利,此舉稱「入館」。練習三、四個月後,再去西港慶安宮前演藝給千歲爺看,同時也給其他人檢驗,表示練習成果,亦稱「開館」。最後「西港刈香」結束,向「田都府元帥」祭拜送神,感謝神明讓「牛犁歌陣」從訓練到結束皆圓滿達成,或稱「謝館」。刈香活動結束後,「牛犁歌陣」會暫歇,等過一年後再開始招集成員,練習「牛犁歌陣」,依此循環下去。

2023-11-14

埔里祈安清醮為大埔里地區流傳已久的一項文化傳統,自二十世紀初葉祭典發軔以來,依循傳統每逢子年辦清醮,並在卯年辦理三獻清醮(醮尾),祭典儀式規模盛大,且世代相傳百年以上。 目前可見的歷史相關史料,有大正13年的醮壇老照片及昭和11年醮壇老照片及相關文獻紀錄,由此顯示,埔里祈安清醮祭典創始至今至少將近有百年未曾間斷。除了逢子年辦理清醮,自民國41年起,再逢卯年再舉行三獻清醮(醮尾)。

2023-11-03

這個南管團創立於清代,世代相傳,至今仍在傳唱。它是專為祀王的「西港仔香」所設立的樂團,擁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目前,它是原台南縣唯一在刈香陣頭中出現的南管團體,這顯示了它的特殊性和歷史價值。這個南管團是西港慶安宮每三年舉辦的「香醮」專屬的樂團。它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代表了當地的文化特色。基於這些特點,它有資格被登錄為地方性保存團體,以保存和推廣這一重要的傳統藝術形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