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壺藝術家

屏東縣三地門鄉

排灣族陶壺-雷斌

排灣族陶壺-雷斌

屏東縣三地門鄉

陶壺藝術家

排灣族陶壺-雷斌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排灣族陶壺(三地門鄉)保存者雷斌(Masiswagger Zingerur,瑪斯斯格• 金路兒)1972年生於屏東縣內埔鄉。1990年左右,雷斌的父親雷賜(Umas Zingrur,巫瑪斯•金路兒)開始嘗試製作陶壺,雷斌在耳濡目染下,與父親一同學習。雷斌高中念書時選擇雕塑組,學習當代的陶藝製作技法,如拉胚、灌膜、上釉及燒釉等。雷斌退伍後,正式投入原住民族陶壺的工藝研究,透過考古學文獻與實地調查,請教阿美族、達悟族族人關於製陶的方法,並參考其他南島語族的製陶技法,開始著手從事陶藝創作。雷斌自學多年後,其技藝臻至成熟精湛。

雷斌製作陶壺的傳統,在技術層面是受其父親雷賜的影響。陶壺製作過程有捏塑、土板、土條等三種技法。燒製過程中,南島語系裡有半穴式和平地式的燒法。雷斌認為排灣族傳統應使用半穴式,在地面凹槽以石材堆疊,並以枯枝、樹葉等燒出高溫,讓石材保溫。此外,須先把要燒製的陶壺放在高溫區域周邊,讓水分逐漸蒸發。穴中爐火待有一定的溫度後,須放第二次的薪柴,再將陶器逐步放在高溫區域的中央,越大型的要靠中間擺放,周邊再以小件的陶器堆疊。堆疊好後,於薪柴外層放置稻草、節芒、蘆葦等,並以蘆葦草、小米梗、竹片等碎材放在薪柴與陶器中間。雷斌的陶壺與其他部落內的陶壺工藝家最大的差異,是他所選用的陶土,全部都是從山上用麻袋挑選後運回至工作室後,再進行過篩的動作把石頭和雜質分離。此外,製作陶壺的過程中完全是手工拉坏,做壞了只能重來。燒製陶壺是唯一使用電窯的部分,依循古法,將陶壺上色並使用龍眼木慢慢地煙燻著色 。

台灣在6000年前就有陶器的製作在遠古時是屬於頭目或貴族的流通財產,陶壺在排灣族的社會文化中扮演地位的象徵為傳家、分家的重要信物、婚禮時重要的聘禮、傳統信仰中的祭器、生活器皿等,排灣族人視陶壺是一個生命體用圖紋表徵了社會氏族及等級之分,用途分為祭祀、聘禮、釀酒用,種類有公壺、母壺、陰陽壺,最早期的陶壺是沒有任何的紋式的圓形壺,進而演變成帶有簡單太陽紋式的圓形平底壺、蛇紋的菱形壺、圈足壺,陶壺必須放置於家屋內最神聖的地方,即正廳的陶壺架上。

相關文章

2023-11-10

保存者為鹿港細木作名門王漢松先生之後嗣,自十七歲起入門拜師學藝,迄今已有34年之藝術歷程,以手工古法「榫卯技術」製作,具細木作、家具製作、木質器物、家具修復之技藝,其細木作工藝精細、樸實、美觀尤擅「異木鑲嵌」,以造型為勝、以鑲嵌技法為奇,穠纖合度的優雅古風與現代設計的功能並具,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款。泉州派的做法,以古法製作榫卯家具,更於幾所大學院校講授「台灣傳統細木作家具」課程,曾任文建會(現今文化部)「台灣傳統細木作家俱技藝傳習計畫-傳習師」,具傳習能力及意願,能完整記錄工法,且傳承兒子王維元(第3代),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2款。曾多次獲得國家工藝獎佳作獎、傳統工藝獎等獎項,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3款。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琉璃珠qata保存者江雅蕾(Angkil)出生於北排灣族亞族Ravar(拉布爾)中的貴族家族Tjatjimaraw。江雅蕾自1993年起,與丈夫雷賜一起工作並學習琉璃珠及鑲嵌珠畫的工藝與相關知識,兩人於1996年一同研發出晶土水玉琉璃珠 。 江雅蕾承襲古琉璃的工藝技法,充分展現北排灣族亞族布曹爾(Vuculj)及拉瓦爾(Ravar)在地圖騰與形制。江雅蕾成立「三地門排灣三寶工藝館」並擔任「晶土古琉璃珠」負責人,積極辦理琉璃珠教學。並在排灣族各部落長期擔任琉璃珠講師,投入琉璃珠製造、研發與口傳之傳習。傳習範圍包含屏東、臺東等地;傳習對象除排灣族外亦含括布農、卑南等族群,實踐傳統文化產業傳承。

2023-11-09

陳萬能藝師來自錫藝世家,他將傳統的錫工藝技法運用於自己的作品中,展現了錫器的多元風貌。錫工藝是中國最早的金屬工藝之一,製作過程複雜,廣泛應用於民間日常生活。在傳統社會中,錫工藝象徵著富足與安樂,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錫工藝逐漸面臨失傳的危機。陳萬能藝師以他獨特的技藝和藝術眼光,將傳統的錫工藝注入到他的作品中,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他的貢獻不僅體現在作品的藝術性,還體現在對台灣錫工藝發展的卓越貢獻。通过他的努力,錫工藝得以延續,並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揚光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