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木雕藝術家

屏東縣來義鄉

排灣族木雕-莊太吉

排灣族木雕-莊太吉

屏東縣來義鄉

台灣木雕藝術家

排灣族木雕-莊太吉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排灣族木雕」保存者莊太吉(akinu,阿給努)為木雕工藝師,1949年生於屏東縣來義鄉。莊太吉從日新工商夜間部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後,曾做過醫院助理、建築業綁鐵工等工作。爾後透過文化自覺開始學習木雕。莊太吉剛開始學習木雕時,是憑著自身的感覺,四處請益,邊刻邊學,在不斷地努力下創造出自己的特色。 其木雕作品的題材大部分採自排灣族人崇敬的百步蛇、太陽等圖案或傳統領袖的肖像。後期作品則將現代生活與排灣族傳統圖案融入木雕作品中,作品風格具有設計感與特殊性,逐漸在原住民木雕領域建立起自身品牌。莊太吉除了自學木雕外,亦熱心於傳承木雕工藝。他曾在來義國小與來義國中擔任木雕班導師,並受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擔任社區木雕技藝講師。後來更被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列為第三屆「臺灣工藝之家」,顯示出其精湛的木雕工藝技術。

排灣社會被視為「階序社會」,在於其社會大體分為兩個範疇:貴族與平民。貴族與平民在神話中有不同的起源,貴族為(太陽)神的後代,因此不管是先天或是後天透過祭儀的加強,貴族都比平民有著更大的 luqem(靈魂與神及祖先的關係表現在人的活動的能力)。 而排灣族在部落社群藝術上的表現之所以具有獨特的風格,正主要是因階序社會制度下所展現的工藝表現和產物,用以彰顯身分地位與權勢,兼具家系傳承的記號和紀錄。起初,木雕技藝表現在家屋,以及家屋的裝飾如樑柱、門楣等,再有家屋中的器具如桌椅、甚至木碗到湯匙等。

相關文章

2023-11-09

黃趙石女士是一位傳統蓪草紙花工藝的傳承者,生於民國25年。她的丈夫,黃德河,是一位蓪草紙花的工藝師,被宜蘭縣政府列為無形文化資產。黃趙石嫁入黃家後,不僅協助婆婆製作春仔花和黑貓花,還協助丈夫製作蓪草紙花的葉子,並幫忙晾乾染好的蓪草紙等工作。在製作蓪草紙花時,黃德河負責整組植栽的組裝,而黃趙石則是協助他的重要助手。黃德河使用報紙、木屑等材料製作樹幹,其中木屑會先和顏料、膠水混合攪拌後再鋪設於報紙上,形成蓪草紙花的獨特外觀。

2023-11-09

76歲的許清樹世居水林鄉,19歲跟隨台灣建廟大師林再興學習建廟技藝,舉凡設計、泥塑、造型、剪粘、交趾陶、彩繪等無不精通,至今仍不斷學習精進,希望將所擅長的泥塑剪粘技術更加發揚光大、傳予後人。參與寺廟翻新修復工程超過兩百座,師承林再興老師,具一定的泥塑剪黏技藝水準。

2023-11-09

新社的香蕉絲編織是噶瑪蘭族特殊的工藝,同時也是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這種編織工藝從砍割香蕉樹到最終完成,每一個步驟都體現了噶瑪蘭族人民的堅持和深厚技藝。現今,這種工藝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服飾和揹帶,還延伸到了窗簾、門帘、筆記本書套等更多的藝術品上,展現出其具有創新特質的藝術性。新社是噶瑪蘭族人數最多、最集中的地區,同時也擁有最多具有香蕉絲編織技藝的老藝師。這種傳統的編織技藝不僅是對文化的承先啟後,也是智慧的累積。這些老藝師的存在具有極高的重要性,他們將這門技藝傳承給後代,同時也在傳統技法中尋求創新的表現方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