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木雕藝術家

屏東縣來義鄉

排灣族木雕-莊太吉

排灣族木雕-莊太吉

屏東縣來義鄉

台灣木雕藝術家

排灣族木雕-莊太吉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排灣族木雕」保存者莊太吉(akinu,阿給努)為木雕工藝師,1949年生於屏東縣來義鄉。莊太吉從日新工商夜間部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後,曾做過醫院助理、建築業綁鐵工等工作。爾後透過文化自覺開始學習木雕。莊太吉剛開始學習木雕時,是憑著自身的感覺,四處請益,邊刻邊學,在不斷地努力下創造出自己的特色。 其木雕作品的題材大部分採自排灣族人崇敬的百步蛇、太陽等圖案或傳統領袖的肖像。後期作品則將現代生活與排灣族傳統圖案融入木雕作品中,作品風格具有設計感與特殊性,逐漸在原住民木雕領域建立起自身品牌。莊太吉除了自學木雕外,亦熱心於傳承木雕工藝。他曾在來義國小與來義國中擔任木雕班導師,並受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擔任社區木雕技藝講師。後來更被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列為第三屆「臺灣工藝之家」,顯示出其精湛的木雕工藝技術。

排灣社會被視為「階序社會」,在於其社會大體分為兩個範疇:貴族與平民。貴族與平民在神話中有不同的起源,貴族為(太陽)神的後代,因此不管是先天或是後天透過祭儀的加強,貴族都比平民有著更大的 luqem(靈魂與神及祖先的關係表現在人的活動的能力)。 而排灣族在部落社群藝術上的表現之所以具有獨特的風格,正主要是因階序社會制度下所展現的工藝表現和產物,用以彰顯身分地位與權勢,兼具家系傳承的記號和紀錄。起初,木雕技藝表現在家屋,以及家屋的裝飾如樑柱、門楣等,再有家屋中的器具如桌椅、甚至木碗到湯匙等。

相關文章

2023-11-01

張憲平先生源自家族的藤、竹編織傳統工藝,自幼熟習編織技法。於民國六十二年(1971年),在沒有師承的情況下,他初次體認到竹藤編器的優雅之美。儘管當時臺灣的竹編業者幾乎全部出走,張憲平不氣餒,反而積極走訪觀摩,並購回古老編器進行研究。他堅持超越前人的信念,投入竹藤編織手藝的領域。經過多年不斷修改和調整機器,他成功地克服了竹工藝發展的瓶頸,使竹片能夠細窄定寬,微薄剖篾,倒角整篾等委由機器操作。在這段時間裡,他長期培育熟練編作人員,並致力於提升竹編作品的價值。

2023-11-09

安炳耀先生具有豐富的鄒族鞣皮技術和知識,他年輕時就開始學習鞣皮技術,並且在部落長者和耆老的指導下熟練了這項技術。他不僅具備完整的鄒族鞣皮技術,還擁有相關的知識。安炳耀先生在鄒族傳統鞣皮製作方面有著長期的經驗,並且在部落、社區和公部門的相關課程中,傳授鄒族鞣皮工藝的知識和技術。他自年少時期就開始向耆老學習鄒族傳統鞣皮技術和知識,至今已有超過四十年的實踐經驗。这樣的經歷使得他成為鄒族傳統鞣皮技術的專家,並且有資格被認定為該項傳統技藝的保存者。

2023-11-09

陳利友妹女士是臺灣東部排灣族太麻里區域的刺繡與衣飾製作文化傳承者。她自幼跟隨母親學習刺繡和服飾製作,以精湛的手藝和細緻的工藝受到族人的喜愛。她將傳統的十字繡技法運用於現代布料,並加入顏色鮮豔的對比色彩,呈現出多樣化且具有當代風格的作品。她的作品集合了各種刺繡技法和圖紋,展現了排灣族傳統的生活記憶和神話傳說。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