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之鄉

屏東縣泰武鄉

排灣族木雕-沈萬順

排灣族木雕-沈萬順

屏東縣泰武鄉

木雕之鄉

排灣族木雕-沈萬順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排灣族木雕(泰武鄉)技術保存者沈萬順(Terorelailai,得路的·來賴)於1950年11月17日生於屏東佳興部落舊社。國小畢業後跟隨父親沈秋大學習木雕。直到父親八十歲過世後,於1996年他開始接手父親的木雕事業,在1997年,沈萬順以個人名義發表了第一件作品「母愛」。之後他積極參與每年一次的全國原住民大賽,在 2000年時獲得全國文藝季原住民木雕獎器物類第一名。萬順的雕刻風格承襲其父親沈秋大,以難度較高的立體木雕為主,甚至常有巨型雕刻的作品,而彩繪是其常用技法。沈萬順的木雕作品上色技巧與用色習慣同樣承襲自父親,通常以油漆上色,木頭原色為基底,再施以黃、紅、白、黑等色點綴,透露出原住民與土地共生與共榮的關聯性。在刻劃人物上,沈萬順以粗厚矮壯的身軀、臉部鮮明的T字部位,形成純樸堅毅的人物造型風格 。作品特徵為臉部有明顯的雙眼皮與高鼻梁,左、右鼻翼有裝飾性的弧線,嘴角含笑,顯得獨樹一格。此外,沈萬順所代表的沈家,與同在佳興部落發展雕刻的高家,兩家風格差異最大之處在於人像臉部所面對的方向。高家的創作中,人像臉部大多偏向左側或右側;而沈家的人像雕刻則是臉部朝前,沈萬順的木雕人像作品中,幾乎全部都是臉部朝前,僅有極少數的一、兩件人像作品臉部朝向側面 。沈萬順的作品中,不管是大型的人物木雕或木桌椅,皆深刻地體現排灣族部落文化,並有深厚的部落意識,連結部落土地與族群歷史,呈現排灣族貴族平民階級社會的特色,以及傳統生活樣貌。

佳興村原本就是木雕之鄉,部落內有幾個藝術主流,沈萬順自青少年期,就由其父親沈秋大先生指導他的木雕技術,有一兩項作品甚至是由父子聯合完成的,多年來承傳部落與家族工藝體系與技藝發展,對於作品脈絡與族群雕刻文化具有深厚的傳統知識,工藝技術非常扎實,成年之後也以雕刻為業至今已50多年,雕刻風格亦承襲其父以難度較高的立體木雕為主,甚至常有巨型雕刻之作品,彩繪作品是其常用技法,顯得獨樹一格,創作木雕作品的工作室與作品展示區(家屋客廳及庭院)有適當的區分,不管是大型的人物木雕、厚重的人像木桌椅,都能在作品中深刻體現排灣族部落文化(圖騰圖紋文史脈絡、木雕製品社會意義等),有深厚的部落意識,連結了部落土地生成的族群歷史文化,能呈現排灣族貴族平民階序社會的特色,以及傳統生活樣貌,並具有多年教授雕刻技藝的經驗,對於更有系統或更有資源的研習傳授課程也樂於貢獻一己之力。

相關文章

2023-11-01

李煥章先生之剪紙,形象造型及文飾皆承續傳統農村的手藝,樸實簡練、玲瓏剔透,蘊涵豐富多樣的文化脈絡,作品兼具北方渾厚、南方秀逸之藝術風格,具藝術性。自幼熟讀詩書,對套色剪紙、點(染)色剪紙、襯色剪紙、填色剪紙、分色剪紙、折疊剪紙、創意剪紙無不精通,亦擅長於折疊團花、連續幾何形纏花,以及對稱的摺紙剪花,刀法俐落,具特殊性。

2023-11-10

黃煥彰1957年生於埔里鐵山里,為家中長子,自幼與紙為友,13歲(1970年)開始協助紙廠作業, 22歲(1979年)退役後,全力投入家族事業,一身手抄紙技藝皆承其父親黃耀東嚴謹訓練。投入造紙工作已近50年。黃煥彰先生具有長期造紙經驗,從辨識原料優劣、材料處理、技術產品研發、配方、打漿、抄紙、烘紙等手工造紙技藝皆嫻熟,能製造上百種類紙張,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並具代表性。黃煥彰先生自幼與紙為友,日後繼承家業,所帶領之廣興紙寮,於民國80至90年代即成立了抄紙體驗營,推廣保存傳統手工紙文化,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與意願。黃煥彰先生投入造紙工作已近50年,在面臨社會環境的變遷之下,仍能保持傳統手工造紙技藝,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10

陳夏生女士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農化系,任職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學生時代原本對工藝並不喜愛,後來會走上編結之路,與她丈夫莊靈先生有很大關係;莊先生的父親莊嚴先生,曾任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文大藝研所主任,是著名的書法家與藝術教育學者,畢生對研究與維護中華文物有重大貢獻;並且非常重視民間傳統工藝,因而也收藏一些附有繩結的工藝品。他說早年在北方有知識的家庭婦女,都會編幾個傳統裝飾性的繩結;因此1971年他曾請故宮一位會編少許繩結的技工王振楷先生,傳授陳老師兩三個基本的傳統繩結。1976年漢聲英文雜誌社的社長姚孟嘉先生,曾連續尋訪多位會編結的耆老,將零散的繩結技藝彙集起來,繪製編綰步驟的圖樣,發表在漢聲英文雜誌第六卷的二、三期;引起陳老師的關心和學習熱情,引導她開始真正步入編結之門。 陳老師是學理工學科出身,數學思路敏捷並有條理,在編結過程上起了很大功能;加上1978年私立實踐家專(即今實踐大學),因發現我們的傳統繩結技藝,居然成為韓國學校的正式教材,因此便想開設傳授結藝的課程,於是聘請陳老師來教授這項技藝;這讓陳老師在教學相長的情況下,編結的技術拓展更為突飛猛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