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之鄉

屏東縣泰武鄉

排灣族木雕-沈萬順

排灣族木雕-沈萬順

屏東縣泰武鄉

木雕之鄉

排灣族木雕-沈萬順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排灣族木雕(泰武鄉)技術保存者沈萬順(Terorelailai,得路的·來賴)於1950年11月17日生於屏東佳興部落舊社。國小畢業後跟隨父親沈秋大學習木雕。直到父親八十歲過世後,於1996年他開始接手父親的木雕事業,在1997年,沈萬順以個人名義發表了第一件作品「母愛」。之後他積極參與每年一次的全國原住民大賽,在 2000年時獲得全國文藝季原住民木雕獎器物類第一名。萬順的雕刻風格承襲其父親沈秋大,以難度較高的立體木雕為主,甚至常有巨型雕刻的作品,而彩繪是其常用技法。沈萬順的木雕作品上色技巧與用色習慣同樣承襲自父親,通常以油漆上色,木頭原色為基底,再施以黃、紅、白、黑等色點綴,透露出原住民與土地共生與共榮的關聯性。在刻劃人物上,沈萬順以粗厚矮壯的身軀、臉部鮮明的T字部位,形成純樸堅毅的人物造型風格 。作品特徵為臉部有明顯的雙眼皮與高鼻梁,左、右鼻翼有裝飾性的弧線,嘴角含笑,顯得獨樹一格。此外,沈萬順所代表的沈家,與同在佳興部落發展雕刻的高家,兩家風格差異最大之處在於人像臉部所面對的方向。高家的創作中,人像臉部大多偏向左側或右側;而沈家的人像雕刻則是臉部朝前,沈萬順的木雕人像作品中,幾乎全部都是臉部朝前,僅有極少數的一、兩件人像作品臉部朝向側面 。沈萬順的作品中,不管是大型的人物木雕或木桌椅,皆深刻地體現排灣族部落文化,並有深厚的部落意識,連結部落土地與族群歷史,呈現排灣族貴族平民階級社會的特色,以及傳統生活樣貌。

佳興村原本就是木雕之鄉,部落內有幾個藝術主流,沈萬順自青少年期,就由其父親沈秋大先生指導他的木雕技術,有一兩項作品甚至是由父子聯合完成的,多年來承傳部落與家族工藝體系與技藝發展,對於作品脈絡與族群雕刻文化具有深厚的傳統知識,工藝技術非常扎實,成年之後也以雕刻為業至今已50多年,雕刻風格亦承襲其父以難度較高的立體木雕為主,甚至常有巨型雕刻之作品,彩繪作品是其常用技法,顯得獨樹一格,創作木雕作品的工作室與作品展示區(家屋客廳及庭院)有適當的區分,不管是大型的人物木雕、厚重的人像木桌椅,都能在作品中深刻體現排灣族部落文化(圖騰圖紋文史脈絡、木雕製品社會意義等),有深厚的部落意識,連結了部落土地生成的族群歷史文化,能呈現排灣族貴族平民階序社會的特色,以及傳統生活樣貌,並具有多年教授雕刻技藝的經驗,對於更有系統或更有資源的研習傳授課程也樂於貢獻一己之力。

相關文章

2023-11-09

陳利友妹女士是臺灣東部排灣族太麻里區域的刺繡與衣飾製作文化傳承者。她自幼跟隨母親學習刺繡和服飾製作,以精湛的手藝和細緻的工藝受到族人的喜愛。她將傳統的十字繡技法運用於現代布料,並加入顏色鮮豔的對比色彩,呈現出多樣化且具有當代風格的作品。她的作品集合了各種刺繡技法和圖紋,展現了排灣族傳統的生活記憶和神話傳說。

2023-11-08

陳銘鴻是一位長期從事獅頭製作的保存者,他使用傳統的技法,通常是捏土成形,然後逐層敷以紙和布,最終製成獅頭。這種技藝要求高超的技巧,作品呈現出來的獅頭具有極高的藝術性。獅頭製作在當地大甲地區的武術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是一種傳統技藝,與當地的民俗文化相互輝映,具有濃厚的地方性特色。

2023-11-10

陳清輝先生熟知漆器製作知識、技藝及表現形式。漆器製作可表現漆工藝技法特色,陳清輝先生具有習能力及意願。陳清輝先生師承陳火慶及王清霜、王水河等大師,於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漆器」為以漆工藝製造「盛器」之泛稱,歷史可追溯至河姆渡文化時期,考古發掘遺物出土漆木碗,迄今已將近7千年歷史。採自漆樹之「生漆」,其有耐酸、耐熱效能,塗刷於器物上具有隔絕效果,可防止木材腐壞,因此其後也發展至家具裝飾,明代更有《髹飾錄》詳撰漆藝技法,可見其歷史悠久及與生活關連之緊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