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之鄉

屏東縣泰武鄉

排灣族木雕-沈萬順

排灣族木雕-沈萬順

屏東縣泰武鄉

木雕之鄉

排灣族木雕-沈萬順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排灣族木雕(泰武鄉)技術保存者沈萬順(Terorelailai,得路的·來賴)於1950年11月17日生於屏東佳興部落舊社。國小畢業後跟隨父親沈秋大學習木雕。直到父親八十歲過世後,於1996年他開始接手父親的木雕事業,在1997年,沈萬順以個人名義發表了第一件作品「母愛」。之後他積極參與每年一次的全國原住民大賽,在 2000年時獲得全國文藝季原住民木雕獎器物類第一名。萬順的雕刻風格承襲其父親沈秋大,以難度較高的立體木雕為主,甚至常有巨型雕刻的作品,而彩繪是其常用技法。沈萬順的木雕作品上色技巧與用色習慣同樣承襲自父親,通常以油漆上色,木頭原色為基底,再施以黃、紅、白、黑等色點綴,透露出原住民與土地共生與共榮的關聯性。在刻劃人物上,沈萬順以粗厚矮壯的身軀、臉部鮮明的T字部位,形成純樸堅毅的人物造型風格 。作品特徵為臉部有明顯的雙眼皮與高鼻梁,左、右鼻翼有裝飾性的弧線,嘴角含笑,顯得獨樹一格。此外,沈萬順所代表的沈家,與同在佳興部落發展雕刻的高家,兩家風格差異最大之處在於人像臉部所面對的方向。高家的創作中,人像臉部大多偏向左側或右側;而沈家的人像雕刻則是臉部朝前,沈萬順的木雕人像作品中,幾乎全部都是臉部朝前,僅有極少數的一、兩件人像作品臉部朝向側面 。沈萬順的作品中,不管是大型的人物木雕或木桌椅,皆深刻地體現排灣族部落文化,並有深厚的部落意識,連結部落土地與族群歷史,呈現排灣族貴族平民階級社會的特色,以及傳統生活樣貌。

佳興村原本就是木雕之鄉,部落內有幾個藝術主流,沈萬順自青少年期,就由其父親沈秋大先生指導他的木雕技術,有一兩項作品甚至是由父子聯合完成的,多年來承傳部落與家族工藝體系與技藝發展,對於作品脈絡與族群雕刻文化具有深厚的傳統知識,工藝技術非常扎實,成年之後也以雕刻為業至今已50多年,雕刻風格亦承襲其父以難度較高的立體木雕為主,甚至常有巨型雕刻之作品,彩繪作品是其常用技法,顯得獨樹一格,創作木雕作品的工作室與作品展示區(家屋客廳及庭院)有適當的區分,不管是大型的人物木雕、厚重的人像木桌椅,都能在作品中深刻體現排灣族部落文化(圖騰圖紋文史脈絡、木雕製品社會意義等),有深厚的部落意識,連結了部落土地生成的族群歷史文化,能呈現排灣族貴族平民階序社會的特色,以及傳統生活樣貌,並具有多年教授雕刻技藝的經驗,對於更有系統或更有資源的研習傳授課程也樂於貢獻一己之力。

相關文章

2023-11-01

李幸龍先生是本市陶瓷工藝領域的重要人物,他擁有豐富的陶藝創作經驗並且熱愛漆藝技術。他的作品獨具特色,融合了傳統陶藝與漆藝的精髓,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采。在傳統陶瓷的基礎上,李幸龍大膽嘗試新的表現方式,將漆藝的細膩和陶藝的堅韌相互融合,創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作品不僅在器型上顯得厚重堅實,在表面的雕刻和漆面裝飾上也充滿了藝術的靈氣。他的技術多元,作品既有古典的優雅,又帶有現代的時尚感,展現了他卓越的藝術造詣。李幸龍的創作不僅贏得了眾多獎項,也在本地區域形成了獨特的陶藝風格,他的傳承工作更是為後人開闢了新的藝術之路。

2023-11-09

劉素珍工藝師自小在阿嬤的藺草香味中嬉戲長大,從藺草備料工作至整個產品的編織,均能獨力完成。對於藺草工藝的基本技法:「底一編」、「底二編」、「加減草」、「添草」、「阆草」、「收編」等技法均非常純熟。劉素珍工藝師擅長利用異材質搭配,使作品不再是單一色系,利用地方在地元素將現代生活居家用品融入傳統工藝。

2023-11-10

賴永發先生師承新竹許錦相漢式傳統雕刻,從事木雕工藝40多年,熟悉漢式木木雕技術,擅長鏤空圓雕技法以及「清底」技術,作品以人物、花鳥見長,曾獲文建會第三屆、第四屆民族工藝獎佳作,台灣區木雕創作比賽優選,第一屆傳統工藝獎雕塑類三等獎,第四屆國家工藝獎入選等獎項。賴永發先生掌握相關技術,有傳習能力與意願。賴永發先生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符合傳統工藝保存者認定之條件。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