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的布

南投縣信義鄉

布農族傳統織布工藝-谷秀紅

布農族傳統織布工藝-谷秀紅

南投縣信義鄉

有溫度的布

布農族傳統織布工藝-谷秀紅

2023-11-10

谷秀紅女士能操作布農族最高竿之12竿織布技法,並了解織布相關器物製作方式,包括:整經架、夾線板、綜棒、分層棒、固定棒、腰帶、織布箱、緯線梭子、線材等。其不僅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谷秀紅女士長久以來接受各級學校邀請及委託,傳授布農族傳統織布技藝,致力推廣本項工藝,具傳習能力及強烈傳習意願。谷秀紅女士為南投縣布農族濁水溪線主要的編織傳習者,是目前濁水溪主流的潭南、雙龍、人和、地利4個部落中,被公認的傳統織布文化代表。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關於布農族織布的傳說與禁忌: 一、布農族有一首母子對話的童謠,其中最後一段孩子問媽媽為甚麼要織布,媽媽回說:「因為要孩子穿」。孩子又問,為甚麼要給孩子穿,媽媽說:「因為怕著涼」。由這首童謠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布農族的織布最主要用來保暖。但是甚麼時候開始織布的,沒人可以清楚地說出原因。以前的老人家說,再有兩個太陽被族人射下後,變成了月亮,之後月亮就在一個大石頭上面教導族人織布。從那刻起,布農族人就知道如何織布,就有了衣服可以穿。隨著時代變化,布農族的傳統織布只剩下一些耆老們會,現在都是用縫紉和十字繡的比較多了。 二、布農族的織布禁忌:有一位婦女在庭院織布,到了中午要吃飯的時候,家裡的人發現沒有木柴可以生火,於是就大聲呼喚乾的木柴回家,過一會就一大堆木柴從遠處滾過來,但是經過庭院時卻把織布的線勾得亂七八糟了,使得婦女沒辦法繼續織布了。此時,婦女的心裡非常的生氣就咒罵(tuhasaz),柴火聽到也就很生氣,全部回到山裡再也不願意幫族人且拒絕來往了。所以老人家在準備織布時,都會跟小孩子及家人們叮嚀,不要跨越整經架(a-lusain),也不能在織布的時候跟人家吵架,不然都要把織布的線收起來,暫時不做,因為這樣才不會帶來麻煩。 三、布農族的織布常用的顏色有黑色(黑泥)、綠色(山藍)、紅色(薯榔)、黃色(薑黃)。服飾上的圖騰來自於百步蛇身上的紋,男生服飾的Habang(背心)的紋路就是跟百步蛇(Kaviaz)有關。以前有個傳說,織布的最開始的祖先叫做I-bu,他生了一位男嬰。有一次在餵孩子吃奶時,孩子竟然把媽媽的奶頭咬斷了,這件事情傳到族人眼裡被視為不吉祥的事情,認為會帶給一家人不幸。I-bu只好跟先生商量,決定把孩子丟棄在山裡。I-bu雖然很不捨,但還是忍住悲傷,將孩子裹在habag-taimg,放入hasivugu(月桃盒裡),放置在山中的hutun(石堆下)。到了家中I-bu一直無法忘記他那心愛的孩子,過了三天,她忍不住了決定去看他,他將hasivugu打開後,看見一隻百步蛇(kaviaz)盤居在那裡,她就小心翼翼地用手撫摸牠,Kaviaz也很溫勳,如同牠是她的孩子一般的親近她。於是,I-bu決定把她帶回家。有一天,I-bu在織布的時候發現kaviaz身上的圖騰好漂亮,就造著她的紋路織下來。一直到現在我們傳統的織布不論是顏色還是複雜的圖案都是跟kaviaz有關,所以我們也一直將kaviaz視為我們的好朋友。

相關文章

2023-09-18

「毫芒雕刻」又稱「微雕」,是在細小的材質上,如米粒、貝殼、象牙、龜殼、珊瑚、鱗片等材質上,雕刻出微細肉眼難以辨識的文字或圖案,故有:「芥子中藏大千世界,芒雕中見千古絕技」的說法。 中國發現最早的毫芒雕刻

2023-11-10

師承泉州派天竺國粧佛工藝,深諳各項粧佛技藝、工序及表現形式,無論木雕、漆線、安金、彩繪等技法均相當精熟,神像姿態沉穩,神情生動、漆線流暢。兼擅泥塑粧佛,工藝細緻,熟知泥塑知識及文化表現形式。除新作外亦承接神像修復,延續泉州派粧佛技藝呈現,具傳習能力與意願,為粧佛工藝之適當保存者。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排灣族陶壺(三地門鄉)保存者雷斌(Masiswagger Zingerur,瑪斯斯格• 金路兒)1972年生於屏東縣內埔鄉。1990年左右,雷斌的父親雷賜(Umas Zingrur,巫瑪斯•金路兒)開始嘗試製作陶壺,雷斌在耳濡目染下,與父親一同學習。雷斌高中念書時選擇雕塑組,學習當代的陶藝製作技法,如拉胚、灌膜、上釉及燒釉等。雷斌退伍後,正式投入原住民族陶壺的工藝研究,透過考古學文獻與實地調查,請教阿美族、達悟族族人關於製陶的方法,並參考其他南島語族的製陶技法,開始著手從事陶藝創作。雷斌自學多年後,其技藝臻至成熟精湛。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