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婆娑大地的錦繡斑斕

南投縣南投市

天然染色-陳景林

天然染色-陳景林

南投縣南投市

源自婆娑大地的錦繡斑斕

天然染色-陳景林

2023-11-10

婁經緯教授的指導對陳景林的染織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1984年參加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染織科的編織研習期間,陳景林受到了婁經緯教授的賞識與感召,決定長期投入染織的研究。婁經緯教授是一位外聘的染織大師,他曾在1959~62年在美援機構擔任助理研究員,跟隨美籍染織顧問瑪麗.艾勒學習纖維編織,並在包浩斯系統的研究與設計方法上有豐富經驗。

陳景林和馬毓秀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進行長期的田野調查,記錄、收集文物,分析比對,獲得了許多珍貴的資料。特別是在天然染色與傳統紡織技藝方面,獲得了廣泛而深入的學習。這些經驗和知識也被轉移到對台灣天然染色的研究中。此外,王勝男老師在1984年暑假的染織研習班中對陳景林產生了深遠的啟發,尤其是在草木染方面。陳景林從此與天然染色結下不解之緣,並在日本老師指導下研究台灣染料植物。

經過多年的努力,陳景林和馬毓秀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不僅在台灣各地進行了田野調查,還執行了多個專案研究,包括「找尋台灣的色彩」、「潭南村災後重建」、「台灣纖維材質在編織上的設計與應用」等。他們也在1998年推出的《大地之華―台灣天然染色事典》和《植物煉金術》等著作中分享了他們的研究成果,開啟了台灣天然染色的學習與推廣風氣。

人類染織文化的發展確實早於文字的發明,這一歷史可以從眾多出土文物和文獻中找到蛛絲馬跡。在中國和台灣,天然染色工藝具有源遠流長的文化脈絡。從古至今,染織技術在這兩個地區都已經相當成熟。在出土文物中,可以觀察到戰國時期以降各個時代的織作和染色技術已經相當成熟。而台灣的染織工藝則承襲了中國的華夏文化,同時又融入當地原住民文化和近代的歐美及日本的影響,形成了多元而豐富的風貌。

然而,在清代以前,台灣染織工藝相關的文獻較少。有一些記載提到荷蘭人引入藍靛染料及其初期栽種情況的文獻,據說目前仍保存在荷蘭海牙的檔案館中。清代近三百年間,缺乏專著性的染織文獻,大部分資料僅散見於地方志書中,如《台灣省諸羅縣志》、《台灣省鳳山縣志》等。這些資料大多僅提到染織相關的物產,較少細緻記錄工藝流程。直至日治時期,相關記載才開始較為詳實,如台灣總督府殖産局林業試驗場在恆春進行的染色試驗報告。

隨著國民政府遷台,新教育培養的專家學者開始進行更為系統和詳細的染織記錄。近現代的專家學者如易希陶、賴耿陽、莊世琦、章以慶等相繼出版了涉及染織技藝的著作,包括對動植物分類、色素成分、藥效、纖維材料、織品組織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其中,陳景林的實証研究體系,透過對傳統的認識、築基田調、反覆實驗,銜接當代並開創未來,形成了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研究體系。總的來說,台灣的染織文化歷經漫長的歷史發展,不僅承襲中國的傳統,還吸收並融合了多元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染織工藝風貌。

相關文章

2023-11-01

尤瑪‧達以其巧手與智慧,呈現出泰雅族傳統織布工藝的極致之美。她的作品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泰雅族祖靈信仰與社會秩序具體實踐的象徵。使用苧麻為原料,搭配天然植物染料,尤瑪‧達陸藝師的織布作品展現了獨特的文化色彩,在染織藝術與藝術史上具有卓越的價值。

2023-11-10

粧佛是融合神像雕刻及宗教儀式之工藝美術,表現傳統信仰之豐富樣貌,並顯示民間藝術之特質。台灣粧佛可略分為福州及泉州二派,其中泉州派神像雕刻於鹿港之發展尤重寫意,多為子傳父業,嚴守祖傳古法,在藝術表現呈現其特殊性。保存者施至輝先生師承其父「神刀施禮」以泉州傳統雕法,堅持以傳統神像樣式創作,允稱為泉州派藝師中之翹楚。

2023-11-08

十餘歲置身於台北,拜下泉州派藝師。學藝時間初為照料師傅起居,後開始接觸磨砂修光、修胚等雜務。於服兵役後回嘉義落腳,開始駐紮於雲嘉南各佛具店進行打粗胚。工藝精巧傳神,因此,曾一日開釜粗胚高達5至6尊,可見洲司當時之重要地位。後深耕於北港鎮,經營神山堂雕刻社。後期接觸林派(林起鳳司)泥塑佛像,融合運用於泥塑及木雕。然,於洲司作品可見到融合泉州及泥塑、林派工藝精髓。 目前為洲司獨立創作,無收學徒。傳統工藝分工細膩,技藝精湛,為雲嘉南佛像雕刻業界知名木雕藝師之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