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禾工坊製琴師

新竹市東區

古琴製作-單志淵

古琴製作-單志淵

新竹市東區

百禾工坊製琴師

古琴製作-單志淵

2023-11-10

單志淵師事多位古琴製作師傅,此生皆投入斫琴志業,並按照古法記載,斫琴必開鑿琴頭的舌穴、聲池、琴尾的韻沼以及琴身中的天地柱,是傳統唐宋古法中最重要的「聲形韻象」的部分,能導致全面良好共鳴,保存古琴製作完整工序。亦有多位名家彈奏與收藏其作品,且擁有完整的製琴空間與設備,能正確體現古琴製作之知識與技藝。單志淵已有多位子弟長期培育中,並持續於自身樂器工坊及多所大學授業,具教學熱忱並具傳習能力與意願。單志淵遵循古法,堅持幾乎失傳之唐宋傳統,以傳統工法斫琴,於斫琴技藝上嚴謹專注,對待古琴如藝術品般,並充分展現個人技藝與時代特色,於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古琴自古即為鎮殿安宅之神器,有正音,古代更使用於散天安邦之儀式。它的文化內涵,包羅萬象。斫琴工藝的知識與技藝包含陰陽五行、魯班尺度、節氣吉時應和、木作、榫接、髹漆、織物、螺鈿。 早在孔子時代,琴就成為文人的必修樂器,數千年來琴與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孔子、蔡邕、嵇康、蘇軾等都以彈琴著稱。琴的音色高雅,古人常用它來抒發情感,寄托理想。琴的象徵意義,遠遠超越了音樂的意義,成為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琴」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二十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據現有的圖像與文獻資料顯示,琴在漢末時已大致定型為後世通用的形制。唐代製造的琴,與宋、元、明、清時造的琴,就有造形藝術風格上的區别和音色特徵的區别。 古琴的無形文資於新竹已歷200年,琴器的技藝特徵是以木料的聲形意象命名,依其名而定其琴身而如人形;各部結構、製作程序中,琴身與聲形意象環環相扣,依名而行,直至完斲,具象成器,先人斲製程序以尊重地方自然產物為依據,實物為體,傳統為用,美化地方族群人文特色,頗具台灣的時代藝術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10

黃煥彰1957年生於埔里鐵山里,為家中長子,自幼與紙為友,13歲(1970年)開始協助紙廠作業, 22歲(1979年)退役後,全力投入家族事業,一身手抄紙技藝皆承其父親黃耀東嚴謹訓練。投入造紙工作已近50年。黃煥彰先生具有長期造紙經驗,從辨識原料優劣、材料處理、技術產品研發、配方、打漿、抄紙、烘紙等手工造紙技藝皆嫻熟,能製造上百種類紙張,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並具代表性。黃煥彰先生自幼與紙為友,日後繼承家業,所帶領之廣興紙寮,於民國80至90年代即成立了抄紙體驗營,推廣保存傳統手工紙文化,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與意願。黃煥彰先生投入造紙工作已近50年,在面臨社會環境的變遷之下,仍能保持傳統手工造紙技藝,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09

陳萬能藝師來自錫藝世家,他將傳統的錫工藝技法運用於自己的作品中,展現了錫器的多元風貌。錫工藝是中國最早的金屬工藝之一,製作過程複雜,廣泛應用於民間日常生活。在傳統社會中,錫工藝象徵著富足與安樂,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錫工藝逐漸面臨失傳的危機。陳萬能藝師以他獨特的技藝和藝術眼光,將傳統的錫工藝注入到他的作品中,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他的貢獻不僅體現在作品的藝術性,還體現在對台灣錫工藝發展的卓越貢獻。通过他的努力,錫工藝得以延續,並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揚光大。

2023-11-10

李萬財師承南投草屯葉錦基先生,學習泉州派木作技術,以傳統榫卯技術為主,並加以融入現代設計理念,形成具備獨特風格的傢俱工藝。出師後從業超過一甲子的歲月,期間除創作之成品參展無數,屢獲國內外重要機構與私人典藏之外,又不斷地在職進修、取得碩士學位,能具體將傳統細木作之學理與實踐結合。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款條件「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李萬財積極推行細木作之技藝傳習,除了傳授其子之外,並有數位弟子跟隨習藝超過十年以上,其中不乏任教於大學的教職人員,具備高度傳習能力與意願。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2款條件「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常以做好細木作職人的使命自期,不論是從業輩分、創作經歷、和技藝成就等,都是新北地區首屆一指,為文化脈絡下之適當者。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3款條件「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