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頂成龍

苗栗縣竹南鎮

剪黏-鄭盛宏

剪黏-鄭盛宏

苗栗縣竹南鎮

廟頂成龍

剪黏-鄭盛宏

2023-11-10

鄭盛宏師承江清露大師,為洪坤福流派,從事剪黏達52年,作品精於結合水彩釉與寶石釉,擅長人物架勢熟於塑泥製作,富藝術價值。傳承泉州派的剪黏技藝,以不同弧度的薄胎彩色瓷碗、盤為剪黏材料而不使用彩色玻璃片為其特色,從事廟宇的建造與修護,將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創作之中,兼擅泥塑、交趾陶,精於人物、禽獸造形,作品造形與釉色皆優美、堅固耐用,熟知剪黏之知識與技術,完美地展現傳統工藝之美。鄭盛宏掌握相關技術,設立剪黏、交趾陶材料生產工廠,積極研發交趾陶的胚土與釉藥、剪黏泥塑的胎土材料,傳習弟子已有第三代,有傳習能力與意願。鄭盛宏參與眾多寺廟工程,作品遍布台灣中北部宮廟,口碑良好,文化脈絡下適當者,符合傳統工藝保存者認定之條件。

剪黏是結合剪與黏的傳統技藝,就是將零碎陶瓷片裝置在泥塑上,明末以前在閩南廣東地區流行,大約清康熙年間傳入臺灣,剪黏的發源說法眾多,不同地方有不一樣的稱呼,福建泉州、漳州稱「剪花」,台灣客家話與閩南話稱「剪粘」,潮州稱「聚饒」、「貼饒」、「扣饒」,廣東稱「嵌瓷」等。剪黏發源地說法眾多,大都與當地民窯陶瓷業有關,具釉彩的彩瓷片剛好可以做為鑲嵌建築物的裝飾物,有起於大陸福建泉州、潮州、漳州等說法。臺灣相關文獻最早的出現剪黏一詞,在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巡臺御史黃叔璥所著《臺海使槎錄》中,書中記載「臺南泉漳郊商倡議建水仙宮,廟中亭背、雕鏤人物花草,備極精巧,皆潮州工匠為之。」水仙宮建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明末清初可能有大陸工匠參與施工,清廷治台之初施行渡臺禁令,剪黏可能是清中葉後才有大陸工匠來台。日治初期,臺灣並無專業的剪黏工匠,多半仍由水土師傅兼職承作,後來從大陸聘請來藝師包括葉王、洪坤福、柯訓、何金龍等人來台施作。1920年代,臺灣剪黏界人稱「南何北洪」,分別指南部的何金龍與北部的洪坤福,人稱「金龍司」的何金龍是潮州名師,活躍與清末民初,大正十一年(1922年)來臺6年,參與廟宇剪黏,亦擅長彩繪,作品主要分布台南縣市;來自泉州的洪坤福則於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自廈門來臺參與北港朝天宮與臺北龍山寺工程,洪坤福精於捏塑「尪仔」,亦有「尪仔福」美稱,作品重氣勢。臺灣的剪黏工藝大致分成閩南、潮汕、臺灣等三種地域特色,由於臺灣的剪黏常與交趾陶結合,學界將剪黏藝師分為潮州與泉州兩派。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北港朝天宮聘請泉州同安的柯訓,來臺施作廟宇交趾陶、剪黏,柯訓帶侄兒柯仁與大弟子洪坤福同行,大正元年(1912年)柯訓先回大陸,柯仁與洪坤福續留臺灣約三、四年之久,洪坤福隨後受邀承接各地廟宇的交趾陶與剪黏工作,常有人慕名前往拜師,洪坤福雖沒有久留臺灣,但培養了弟子梅菁雲、石蓮池以及人稱「五虎將」的張添發、陳天乞、陳專友、姚自來、江清露等人,五虎將日治時期學藝出師,活躍到台灣戰後剪黏工藝二、三十年,徒子徙孫開枝散葉,成為臺灣剪黏工藝的主要系統之一。

相關文章

2023-11-10

陳穎派事傳統彩繪70餘年,熟知彩繪技法的表現形式,對傳統建築彩繪技藝所需相關知識及工序均能掌握,且技藝精良,亦長年在古蹟、歷史建築修復工程擔任建築彩繪修護匠藝,具備傳統「彩」與「繪」的能力與技藝。陳穎派藝師彩繪精良,題材豐富,繪工細緻,並熟知傳統知識,具傳習能力,並有二位兒子傳承其技藝與知能。具傳承體系與明確師承,傳承系譜完整,亦反映在地脈絡。民國34年(西元1945年)時齡十二歲的陳穎派開始隨父親陳萬福習藝,從磨粗紙→整理環境、打雜→學調公灰、拌豬血土、煮桐油→披麻捉灰、地仗處理、色料調配→畫垛頭、垛內等依序學習傳統彩繪工法,十幾歲就出師獨當一面,從事廟宇彩繪,常與同行切磋以增進畫藝。

2023-11-09

顏文伯是宜蘭縣的燒畫磚工藝師,他師承父親顏金鐘,擅長傳統磁磚彩繪與燒製技藝。他的作品風格鮮明,兼融傳統與現代,技術精湛,具有藝術價值。燒畫磚是與臺灣傳統建築密切相關且具有時代性的傳統工藝,需要精通彩繪和陶瓷燒製的專業知識和技術。顏文伯承接父親的「景陽花磚專門」(景陽畫室)店號,他的作品不僅遍佈宜蘭各地的廟宇建築,也在北部其他縣市可見。他是臺灣燒畫磚工藝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能夠獨自完成燒畫磚的彩繪和燒製,技術非常優秀,具有特殊性。

2023-11-08

陳三火是一位從事剪黏工作已有五十多年經驗的藝術家。他對傳統剪黏工藝非常熟悉,了解傳統剪黏的知識、題材和技藝,並且能夠在傳統技術的基礎上創造新意。他的創作不受限於傳統寺廟剪黏藝術的框架,甚至顛覆傳統觀念,善於運用多元材料,但仍然保持著剪黏工藝的本質。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獨創性和藝術價值。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