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寺廟一甲子

新竹市東區

傳統建築彩繪-傅栢村

傳統建築彩繪-傅栢村

新竹市東區

彩繪寺廟一甲子

傳統建築彩繪-傅栢村

2023-11-10

1957年15歲開始跟隨父親傅錠鍈學習建築彩繪,並時常與前輩祖師爺李金泉(泉州人,傅錠鍈的師傅)、李秋山(李金泉的兒子,傅錠鍈的師兄弟)等人一同工作,後來因為至台北工作的關係,與洪寶真及莊武男師徒熟識,也間接學習洪寶真的「 堵頭彩繪」技藝。傅柏村一生皆投入傳統建築彩繪中,累積豐富廟宇彩繪經驗,擁有純熟的知識與技術,並使用傳統材料(漆),並自製工具,保存傳統技法。其彩繪技藝高超備受肯定,亦傳承至其兩子,為少數仍使用彩繪技術者。傅柏村承襲開啟新竹彩繪發展的李金泉派系,延續寺廟彩繪特色,讓世人透過彩繪領會文化的奧妙與精髓。

台灣的傳統彩畫,承襲了閩南、粵海邊緣的特色。清中葉在台灣逐漸發展,廟宇、院宅、祠堂陸續興建,各類建築工班需求量大增,建築彩畫就從這批閩、粵來台的匠司開啟了技術的傳播,也成了工藝在地化發展的一個開端。清道光年間郭姓家族落籍彰化鹿港專門從事彩畫,是較早一批本土化的匠司。清光緒年間來自廣東汕頭的潘家,則在台南繁衍了另一彩畫家族。約莫此時期,北部也有渡海來台落籍新竹的彩畫工班,以李狗為始,繼之李金泉發揚光大。這幾個源頭,構成台灣本土建築彩畫的主要系統。

相關文章

2023-11-01

楊重家先生擅長剪黏泥作,作品生動活潑,造型立體,層次分明,刻劃細膩,富於變化,極具傳統藝術之價值,具藝術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款第1目:「具有藝術價值者」之登錄基準。

2023-09-18

在過去對外交通不便,傳統自給自足的泰雅族社會當中,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品一切皆須自己動手做,而在生活工藝之製作上,男女有別。織布工藝是傳統生活中婦女所必備的技能之一。而除此之外的工藝製作,幾全由男性為之。

2023-11-01

蔡楊吉先生是一位傑出的木雕藝術家,他自1969年開始投入木雕創作,經過多年的精進與學習,他的技藝日臻成熟。蔡楊吉先生的藝術之路始於童年時期,因為父親經營木製品外銷業,他常常需要幫忙刻製西洋棋等小木作品。然而,他並未滿足於此,一直追求更高的技藝境界。1990年,他有幸被教育部選為重要民族藝術薪傳藝生,師從著名藝術家黃龜理學習木雕技藝。在師傅的悉心指導下,蔡楊吉先生的技藝不斷提升,他尤其擅長傳統漢式雕刻,並在大木作及佛像雕刻方面展現出卓越的造詣。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