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里蛇窯第三代窯主

南投縣水里鄉

傳統南投陶工藝-林國隆

傳統南投陶工藝-林國隆

南投縣水里鄉

水里蛇窯第三代窯主

傳統南投陶工藝-林國隆

2023-11-10

林國隆先生具備數十年傳統柴燒經驗,在陶器不上釉的狀態之下,能控制燒出火痕、金銀彩、落灰、流瀑、結晶體系之魚卵結晶、哈密瓜紋理、翡翠青瓷等柴燒風格,掌握各種風格的燒製方式,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並具代表性。林國隆先生創立柴燒研究會,並多次舉辦柴燒國際研討會,積極培訓傳統柴燒人才,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與意願。林國隆先生為水里蛇窯第三代窯主,堅持保存傳統柴窯燒成工藝,帶領窯場成功轉型發展,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南投陶源於18世紀末(清嘉慶年間),至今有200多年的歷史。歷經清領、日治時期、國民政府來台初年,不同時期的南投陶均曾風光一時。日治時期「南投燒」更成為臺中州名產,遠近馳名。 傳統南投陶成型法包括泥條盤築法、拉坯成型法、陶板成型法、模製成型法、捏塑法等;裝飾技法則有壓印、刻紋、鏤空、鑲嵌、貼花、化妝土法或素燒。所生產之陶器,皆須經由柴燒窯方式燒成。 傳統南投陶因陶土特色而產生之裝飾技法,與其他地區有鮮明的區隔。運用此裝飾技法的南投陶製品,舉凡火烘、筷籠、香筒、龍壺、飯硿、油甕、香爐、茶具、花瓶、粿印、鼓椅、大水缸等日用生活器皿,實用而饒富風味,質樸而裝飾細膩,在台灣早期各窯區之中,獨樹一格。

相關文章

2023-11-10

張鳳英在技法、技藝層面表現十分優異,精熟傳統賽德克族織藝最上乘之禮服織作技術puniri(經挑)技法,獲族人公認為技藝最精湛、技法最高明之織女。持續厚實賽德克族傳統知識和文化底蘊,可將傳統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得更完整。張鳳英個人具有極高傳承意願。多年來致力於織布的傳承工作,並透過不同形式的傳習計畫,桃李眾多。期透過師徒制的訓練方式,讓傳統puniri的文化知識和技藝,能廣為流傳在賽德克部落及其他地區。張鳳英傳承祖母、母親德克族織布技藝之脈絡故事,有傳統的文化、有賽德克的重要技法、有女性對織布的堅持、有廣大學生學習的支持、與部落族人的維繫,張鳳英為此項技藝保存者最適當人選。

2023-11-10

小西天神像雕刻鋪位於鹿港民族路上,源於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南大街的「小西天佛莊」,以泉州派的雕刻手法為主,在雕工、造形、漆線、紋飾、色澤各個方面,皆具特色,吳家先祖吳田在清道光年間,帶著數千種神像造型的丹青圖本,攜子吳虎渡海來台,並於鹿港落地生根。到日治時代,日人禁止民間奉祀神明及宗教活動,更監視小西天來台第四代傳人吳武貢行動,不准其雕刻神像,吳家頓失所依生計來源,但,吳武貢私下偷偷把技藝口傳給當時年僅十一歲的兒子吳清波,小小稚齡吳清波在一刀一鑿中默默繼承祖業,三十歲時父親面授整套命理、符咒儀式大法後始真正出師。

2023-11-09

蔡明堂的作品被廣泛應用在知名的公廟,例如朝天宮、慈誠宮、保安宮等,這些作品不僅顯著地反映了特定族群或地方的生活特色,而且具有代表性。他的技術不僅局限於錫器,還包括銅和鐵等金屬材料的施作,展現了他多才多藝的一面。蔡明堂的創作豐富多樣,為台灣的金屬工藝增添了獨特的藝術價值。蔡明堂是的作品不僅具有高度的美感,而且展現了他精湛的技藝和對古老錫器製作技術的傳承。他來自一個錫器製作世家,並且繼承了家傳的工藝流派。他擅長保存並應用古老的「入銅」技術,並將其結合到錫銅工藝中。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