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工藝之路

苗栗縣三義鄉

三義木雕-沈培澤

三義木雕-沈培澤

苗栗縣三義鄉

木雕工藝之路

三義木雕-沈培澤

2023-11-10

沈培澤師承曾進財先生,累積木雕實做經驗超過40年,從家具平面雕刻、神桌漢式雕刻及日本欄間雕刻等能充分體現木雕多樣的技藝,特別是在於線雕、浮雕、圓雕以及創意巧雕的表現非常傑出,注重雕刻工具的整備,選材與雕刻過程嚴莲,作品的巧思與巧藝,熟知木雕之知識與技術,完美地展現傳統工藝之美。沈培澤掌握相關技術,積極參與公私立木雕藝術相關單位的傳習與展覽活動多年,長期擔任木雕指導老師有傳習能力與意願。沈培澤曾任工藝之家協會秘書長,多年參加比賽及展覽,有得獎紀錄並參與各項木藝團體和擔任木雕競賽評委員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符合傳統工藝保存者認定之條件。

三義木雕源於日治時期,融合漢式與日式雕刻工藝基底,自天然奇木雕刻發展為台灣木雕重鎮,產業發展迄今已有一百年,具有文化脈絡。三義吸引眾多木雕藝師駐點創作,投入神像、人物、花鳥、蔬果、動植物雕刻等領域,延續傳統木雕工藝發展軌跡,並展現奇木巧雕等技法表現風格與藝術價值,具可追溯歷史脈絡與持續累積發展之軌跡,反映地方特色且具代表性,符合傳統工藝之登錄基準。

相關文章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排灣族木雕(泰武鄉)技術保存者沈萬順(Terorelailai,得路的·來賴)於1950年11月17日生於屏東佳興部落舊社。國小畢業後跟隨父親沈秋大學習木雕。直到父親八十歲過世後,於1996年他開始接手父親的木雕事業,在1997年,沈萬順以個人名義發表了第一件作品「母愛」。之後他積極參與每年一次的全國原住民大賽,在 2000年時獲得全國文藝季原住民木雕獎器物類第一名。萬順的雕刻風格承襲其父親沈秋大,以難度較高的立體木雕為主,甚至常有巨型雕刻的作品,而彩繪是其常用技法。沈萬順的木雕作品上色技巧與用色習慣同樣承襲自父親,通常以油漆上色,木頭原色為基底,再施以黃、紅、白、黑等色點綴,透露出原住民與土地共生與共榮的關聯性。在刻劃人物上,沈萬順以粗厚矮壯的身軀、臉部鮮明的T字部位,形成純樸堅毅的人物造型風格 。作品特徵為臉部有明顯的雙眼皮與高鼻梁,左、右鼻翼有裝飾性的弧線,嘴角含笑,顯得獨樹一格。此外,沈萬順所代表的沈家,與同在佳興部落發展雕刻的高家,兩家風格差異最大之處在於人像臉部所面對的方向。高家的創作中,人像臉部大多偏向左側或右側;而沈家的人像雕刻則是臉部朝前,沈萬順的木雕人像作品中,幾乎全部都是臉部朝前,僅有極少數的一、兩件人像作品臉部朝向側面 。沈萬順的作品中,不管是大型的人物木雕或木桌椅,皆深刻地體現排灣族部落文化,並有深厚的部落意識,連結部落土地與族群歷史,呈現排灣族貴族平民階級社會的特色,以及傳統生活樣貌。

2023-11-09

楊新興長期在部落已故的汪慶榮耆老薰陶下很早就學習傳統編織,他對於鄒族傳統編織(狩獵袋、漁網)等用具已經有豐富的經驗及技術,尤其對於鄒族傳統苧麻製繩的技術是非常的熟練。楊新興也是目前山美部落少數能從原料取材到製成成品的鄒族人。具備完整鄒族傳統獵袋編織技術及相關知識,長期從事鄒族傳統獵袋編織。長期在部落、社區、公部門相關課程中,傳習鄒族傳統獵袋編織知識與技術。自年少即師從已故汪慶榮耆老學習鄒族傳統獵袋編織技術與知識,實踐資歷超過二十五年。

2023-11-08

葉勇助是臺灣粧佛技藝的傳統工藝師,他精通粧佛技法中的泥塑、木雕和脫胎造像等繁複技巧,尤其在脫胎造像方面,他的造型和用色皆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在粧佛這個民間傳統工藝領域,脫胎造像技法已經相當罕見,而葉勇助能夠傳承並精熟這項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珍貴和獨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