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好手藝禮敬神佛投身錫雕半世紀

雲林縣北港鎮

錫工藝-蔡明堂

錫工藝-蔡明堂

雲林縣北港鎮

以好手藝禮敬神佛投身錫雕半世紀

錫工藝-蔡明堂

2023-11-09

蔡明堂的作品被廣泛應用在知名的公廟,例如朝天宮、慈誠宮、保安宮等,這些作品不僅顯著地反映了特定族群或地方的生活特色,而且具有代表性。他的技術不僅局限於錫器,還包括銅和鐵等金屬材料的施作,展現了他多才多藝的一面。蔡明堂的創作豐富多樣,為台灣的金屬工藝增添了獨特的藝術價值。蔡明堂是的作品不僅具有高度的美感,而且展現了他精湛的技藝和對古老錫器製作技術的傳承。他來自一個錫器製作世家,並且繼承了家傳的工藝流派。他擅長保存並應用古老的「入銅」技術,並將其結合到錫銅工藝中。

台灣的錫工藝派別可分為福州派與泉州派,台南、嘉義、北港則大多以泉州派風格的錫工藝為主。泉州派的風格較強調段型,造型簡約大方、裝飾紋樣素養,垂珠、纓絡、流蘇等搭配是其特色之一。而北港藝師蔡明堂八十年後的作品風格則接近較華麗的福州派,善用模鑄、多層次繁複、細部常應用貼金箔等華麗的特色,此一轉變主要是因應客人訂製而有的特色。這樣的轉變不僅顯示了藝師們的靈活適應能力,也使得台灣的錫工藝更加豐富多樣,充滿著創意和藝術性。希望這些優秀的藝師們能夠繼續傳承和發展台灣的錫工藝,讓這項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永續保存。

北港的錫工藝與北港的開發、朝天宮媽祖信仰的歷史密切相連,北港最早在清治台時期,就有「打鐵街」一稱的街道,足以說明當時金屬工業的盛況。 關於錫器的使用,不僅是廟堂的宗教禮器,也出現在生活中,與常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臺灣錫器的使用類型,大致可分為祭祀用禮器與日常生活用品兩大類。

相關文章

2023-11-09

程精鈞1962年出生於嘉義縣番路鄉。1987年程精鈞在桃園工作,閱讀民生報時看到藤編工藝師張憲平的展覽作品,因而萌生想學習藤編的興趣。在記者引介下程精鈞向張憲平拜師,學藝四年後,於1992年參加全省美展評選第三名嶄露頭角。作品形狀花紋造型頗有藝術價值。採螺旋編法,輕盈堅固、實用,有其特殊性。其技法師承張憲平,承原住民工藝元素及南洋風格。

2023-11-10

谷秀紅女士能操作布農族最高竿之12竿織布技法,並了解織布相關器物製作方式,包括:整經架、夾線板、綜棒、分層棒、固定棒、腰帶、織布箱、緯線梭子、線材等。其不僅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谷秀紅女士長久以來接受各級學校邀請及委託,傳授布農族傳統織布技藝,致力推廣本項工藝,具傳習能力及強烈傳習意願。谷秀紅女士為南投縣布農族濁水溪線主要的編織傳習者,是目前濁水溪主流的潭南、雙龍、人和、地利4個部落中,被公認的傳統織布文化代表。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08

盧靖枝是台灣關廟鄉香洋村的竹編藝師,生於1946年。她從小隨父母在家學習竹編技藝,並且沒有接受過正式的藝術創作課程。在竹編沒落後,她在1970年代轉型為精緻化及創作,屢次獲得獎項,並且受邀參展。儘管她並未開設店面販賣作品,但對竹編技藝充滿熱忱,並且願意應邀設計製作特殊器具。她對自己的作品充滿自信,每件作品都是她引以為傲的成就。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