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編工藝師

苗栗縣苑裡鎮

藺草編-劉素珍

藺草編-劉素珍

苗栗縣苑裡鎮

藺編工藝師

藺草編-劉素珍

2023-11-09

劉素珍工藝師自小在阿嬤的藺草香味中嬉戲長大,從藺草備料工作至整個產品的編織,均能獨力完成。對於藺草工藝的基本技法:「底一編」、「底二編」、「加減草」、「添草」、「阆草」、「收編」等技法均非常純熟。劉素珍工藝師擅長利用異材質搭配,使作品不再是單一色系,利用地方在地元素將現代生活居家用品融入傳統工藝。


苑裡藺草編織的起源,相關文獻有不同的見解,「苑裡藺草編織」與「大甲蓆帽」,這兩者名稱的爭議,自昭和十年(1935年)台灣總督府在台北舉辦「臺灣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博覽會」起爭論迄今(張仲堅,2010)。有研究者認為,以今日的行政區劃分,爭論往昔產業形成名義,易陷入狹隘的地域觀念,恐也不符合歷史事實(張仲堅,2002);然而,致力於地方知識建構的人類學者紀爾茲認為,文化詮釋興起一種轉變,應從人類生活起居過活的行動中去建構文化的多樣性,並應將社會從編織到巨大的因果中轉變為安置於當地人的認知建構中以求解釋(2002,楊德睿譯),於是建立當地人所屬的語彙而非他人的詮釋來建構屬於在地的地方知識有其重要性。此外,近來年隨著臺灣於1990年代興起的社區總體政策的推動,由下而上的地方意識逐漸蓬勃發展,苑裡帽蓆界及文史工作者多年來也積極為苑裡藺草編織產業奔走正名,主張藺草產業不應再統稱為「大甲蓆帽」,而應建立「苑裡藺草編織」的發展脈絡與獨特性。本調查研究的文獻探討將在建立地方知識的基礎上,嘗試從相關文獻及調查報告等史料,梳理苑裡藺草編織的獨特性,並佐以此次調查研究的訪談採集發現,探討苑裡藺草編織的源流與工藝發展歷程。是為維持家計而習得此項技藝。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手工傳統技藝逐漸沒落,因深感可惜與不捨,決定【藺起爐灶】重新投入藺編的領域,以創新的工藝,讓藺草編織展現不同的藝術價值。保持具有的傳統編織技法,壓一、壓二、揀花圖案變化、增減支、起底至收邊編法、注入新的元素、從橫編創出直編法、從傳統平面作品創出立體一體成型作品,並結合中國結元素,創作突破性的藝術品,展現出傳統藝術的實用性與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09

張茂欽先生是一位備受尊敬的螺鈿工藝藝術家,他不僅精通傳統螺鈿工藝的知識和技術,還勇於創新和突破,開創了獨特的「掐絲螺鈿」表現形式。這種技術結合了傳統和創新,展現了他對螺鈿藝術的深厚理解和獨特見解。張茂欽先生對天然素材充滿熱愛,特別受到故宮瓠瓜作品和中日交流活動中眾多瓠瓜作品的啟發。他以瓠瓜為媒材進行創作,創造出了引人入勝的瓠瓜系列作品,並且憑藉這些作品獲得了第五屆民族工藝獎的殊榮。他的作品不僅在文化內含上具有深厚的意義,而且在藝術表現上也具有高度的品質,符合傳統藝術的價值觀和美學標準。除了他卓越的藝術才能,張茂欽先生還具有傳習能力和願意傳承螺鈿工藝的意願。他的努力和創新精神為臺灣的螺鈿工藝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為傳統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23-11-08

陳啓村自國小畢業後,14歲開始師承福州籍林光華老師的光華佛店學習雕刻佛像,經歷四年磨練,於1980年(民國六十九年)學成出師,進入當時臺南頗具盛名的福州派「人樂軒佛像雕刻店」擔任頭手初胚師傅,工作之餘積極走訪各地寺廟,並帶著相機仔細記錄寺廟的神佛像及建築木工藝的木雕技法與表現意象,奠定木雕的重要基礎。退伍後積極學習素描與雕塑,1986年(民國七十五年)自行創立啟村雕塑工作室。

2023-11-08

陳銘鴻是一位長期從事獅頭製作的保存者,他使用傳統的技法,通常是捏土成形,然後逐層敷以紙和布,最終製成獅頭。這種技藝要求高超的技巧,作品呈現出來的獅頭具有極高的藝術性。獅頭製作在當地大甲地區的武術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是一種傳統技藝,與當地的民俗文化相互輝映,具有濃厚的地方性特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