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針黼繡神綵

臺南市東區

繡黼-王蘭貞

繡黼-王蘭貞

臺南市東區

府城針黼繡神綵

繡黼-王蘭貞

2023-11-09

師承父親王依春老先生,祖籍中國福建福州市,王依春在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以刺繡師傅的身分,被臺南市的廟宇聘請過來為廟刺繡八仙彩、製作佛衣、神袍及各項宗教物品。 王蘭貞繼承父親王依春在臺南市民權路開設的勝華繡莊,是臺南市刺繡界的老店,專門產銷廟宇刺繡物品及宗教節慶飾品。長女王蘭貞使用的是父親遺留的手繪稿,親自手繪各種基本圖樣,如龍、鳳、八仙、山水及動物等造形,再手工針針刺繡完成。

清初臺灣的織繡業並不發達,因臺海兩地貿易頻繁,且大陸紡織品物美價廉,所以多數紡織品均由大陸直接進口。 因船運不穩定,開始延聘大陸師傅來臺教授刺繡技藝,部分藝師因此定居臺灣並經營繡莊,使得臺灣繡莊產業漸具規模。 日治時期隨著宗教與商業活動的發展,刺繡工藝走往興盛,留下不少經典作品與俗諺,如臺南迎媽祖無旗(奇)不有,以印證刺繡產業的蓬勃。皇民化政策開始後,民間信仰受到壓抑,刺繡產業有過一段蕭條。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後,臺灣宗教活動重現榮景,因宗教繡品供不應求,繡莊的福州師傅開始傳授刺繡技藝給臺灣人,以協助趕製貨品。同時期非營利的家用或欣賞繡品,開始朝向藝術繡與機器繡發展,也有亂針繡傳入臺灣。 臺南市繡莊的全盛時期約在1960年(民國四十九年)至1970年(民國五十九年)左右,當時不僅供應內需,也是出口貿易的貨品之一。

相關文章

2023-11-09

程精鈞1962年出生於嘉義縣番路鄉。1987年程精鈞在桃園工作,閱讀民生報時看到藤編工藝師張憲平的展覽作品,因而萌生想學習藤編的興趣。在記者引介下程精鈞向張憲平拜師,學藝四年後,於1992年參加全省美展評選第三名嶄露頭角。作品形狀花紋造型頗有藝術價值。採螺旋編法,輕盈堅固、實用,有其特殊性。其技法師承張憲平,承原住民工藝元素及南洋風格。

2023-11-10

葉佳水先生精通武獅演出之套路及儀禮動作而能延伸製作獅頭、五色獅被及三才、獅婆、大頭佛系列,對於獅頭製作的傳統工序、工料、工法等知識技藝有相當完整的理解,於製作獅頭上仍秉持著傳統土塑、紙糊等手路,同時在符合傳統式樣之上進行材料輕量等改良研發,其技藝及文化表現皆符合認定基準。葉佳水先生成立武德堂聚英武館,開館授徒,其子傳承其技術,而後續也有徒孫傳承獅頭製作,並長年在桃園市內中小學推廣教學,葉佳水先生對該項傳統工藝傳習具高度意願。葉佳水的獅頭製作技藝延續傳統施作的原則,嚴守武獅之儀禮禁忌、尺度與風俗信仰,同時也適度融合當地的文化符號及舞獅操作需求等考量,為文化脈絡下合宜的保存者人選。

2023-11-08

王清霜先生製作的漆器不僅僅是古昔生活用品,更具有藝術價值。他的漆藝在髹漆和高蒔繪方面表現出色,在台灣漆藝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題材具有地方特色,呈現出台灣鄉土文化,並且展現了高難度的蒔繪技法。由於他的漆藝已經瀕臨失傳,因此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意義。這些特點使得王清霜的漆器在藝術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值得被保存和傳承。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