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織在裏面

臺中市和平區

泰雅族男子傳統工藝-賴福來

泰雅族男子傳統工藝-賴福來

臺中市和平區

把生命織在裏面

泰雅族男子傳統工藝-賴福來

2023-11-09

Pasang.Pihaw賴福來先生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技術和環境知識的泰雅族男子,他精通部落生活中的各種技藝,包括編織、弓箭、漁具製作等,這些技藝具有廣泛且繁複的特點。他的技藝反映了泰雅族傳統生活中的工藝,包括木工藝、網袋編織、弓箭、漁具等,這些工藝具有地方性和特殊性。特別是在織作背帶方面,他使用梭子變化顏色和織紋,挑織出菱形紋樣,展現了泰雅族工藝的美感,具有藝術性。他的工藝技巧與族群文化相融合,呈現出泰雅族傳統工藝的精髓,同時也具有地方性和特色,因此他被認定為泰雅族傳統工藝的保存者。

傳統泰雅族男子工藝在山林生活中具有實用性,特別是對於狩獵者而言,這些技能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熟練掌握各種生活工藝,並且能夠自製或修補所需的工具和用具。這些工藝製品注重實用性和耐用性,因此在製作過程中,他們使用耐用且方便取得的尼龍繩,取代了傳統的手工搓捻麻線。

在編織方面,他們使用織網的方式製作各種背網袋,如tokan(男用背網袋,主要用於狩獵時背負獵物)、yubing tokan(男女皆可使用的縮口背網袋,主要用於背負輕便的隨身衣物和用品)、kari(網袋,用於裝盛肢解後的大塊獵肉、野果、農產品和器物,再置於tokan中背負)等。此外,他們還製作各種其他工具,如tara agal qulih(長柄手網,用於捕捉昏迷漂浮的毒魚)、tara slyan qulih(盛魚網袋,用於盛裝釣魚時所獲得的魚)、sguyu(用竹籐編製,用於河道中誘捕魚的魚籠)等。此外,他們還製作bluku(竹簸,用於篩米和盛物品)和tnaqan(用於盛裝男子隨身的小工具或物品),這些工具通常被放置在tokan背網袋中背負。

相關文章

2023-11-01

李幸龍先生是本市陶瓷工藝領域的重要人物,他擁有豐富的陶藝創作經驗並且熱愛漆藝技術。他的作品獨具特色,融合了傳統陶藝與漆藝的精髓,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采。在傳統陶瓷的基礎上,李幸龍大膽嘗試新的表現方式,將漆藝的細膩和陶藝的堅韌相互融合,創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作品不僅在器型上顯得厚重堅實,在表面的雕刻和漆面裝飾上也充滿了藝術的靈氣。他的技術多元,作品既有古典的優雅,又帶有現代的時尚感,展現了他卓越的藝術造詣。李幸龍的創作不僅贏得了眾多獎項,也在本地區域形成了獨特的陶藝風格,他的傳承工作更是為後人開闢了新的藝術之路。

2023-11-01

黃媽慶是鹿港北頭村的木雕藝術家,出生於1952年。他來自討海人的家庭,14歲起師從泉州木雕師傅阜王錦宣學習木器雕刻技巧。在學成後,他從事商業性的木雕工作,包括製作寺廟祭拜用品、欄間雕刻等。然而,隨著臺灣傳統木雕產業市場萎縮,他開始轉型,於1992年起放棄商業代工,開始進行傳統藝術創作。

2023-11-10

「鑿花」為在木材構件上雕出紋樣圖案,是一種強調裝飾性的木雕工藝。傳統鑿花取材多元豐富,各家雕刻匠師手法及風格互異,強調裝飾性技藝的木雕工藝,屬傳統建築中小木作之範疇。多用於廟宇內常見之藻井、獅座、斗栱、員光、垂花、瓜筒、插角、花鳥柱、龍柱、門堵、神龕等,及傳統家具如神桌、屏風、床具等雕刻裝飾上 。嘉義縣市具有鑿花技術的匠師有蔡共新、陳育昆、劉聰文、吳玉彰、陳明欽、柯雙進等。 「鑿花」技藝保存者蔡共新1948年出生於屏東潮州,後定居於嘉義市。初中畢業約15歲時,拜臺南市木匾暨木雕司傅郭炳坤為師,學習三年四個月後出師。出師後備受市場檢驗,因而不斷精進自己,蔡共新的技藝並非家傳而是在傳統體系下自我精進而成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