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排灣族傳統刺繡

臺東縣太麻里鄉

排灣族(大王部落)傳統刺繡-陳利友妹

排灣族(大王部落)傳統刺繡-陳利友妹

臺東縣太麻里鄉

保存排灣族傳統刺繡

排灣族(大王部落)傳統刺繡-陳利友妹

2023-11-09

陳利友妹女士是臺灣東部排灣族太麻里區域的刺繡與衣飾製作文化傳承者。她自幼跟隨母親學習刺繡和服飾製作,以精湛的手藝和細緻的工藝受到族人的喜愛。她將傳統的十字繡技法運用於現代布料,並加入顏色鮮豔的對比色彩,呈現出多樣化且具有當代風格的作品。她的作品集合了各種刺繡技法和圖紋,展現了排灣族傳統的生活記憶和神話傳說。

陳利友妹女士的作品不僅具有藝術價值,還承載著當地文化的特色,反映了排灣族社會和生活的風貌。她的創作不僅呈現傳統文化,還融入了當代元素,具有時代性的意義。她熟知並能正確體現排灣族刺繡工藝的知識、技藝和文化表現形式,並且具有高度的傳習能力和意願。


排灣族的服飾在原住民當中堪稱最為華麗典雅之一,早期以繁複的夾織廣為收藏家所喜愛,近年來以刺繡的技巧及豐富的紋樣表現族人對刺繡藝術的天份。服飾上的圖紋大抵為象徵祖靈的人頭紋、象徵時間的太陽紋、象徵父親的百步蛇紋、象徵母親的陶壺紋及變化多端象徵自然生命的花草。排灣族刺繡的各種紋樣,例如:祖靈像圖紋、人頭紋、太陽紋等以刺繡技法創作。作品具東排灣地區的文化特色,顯現族群持續累積與發展的軌跡,更展現部落的人文與社會生活風貌。

相關文章

2023-11-09

莊武男師承洪寶真,從事傳統建築彩繪逾60年,瞭解彩繪各項工序流程,具彩、繪、畫之技能,並熟知傳統彩繪打底、工具製作之傳統知識。其彩繪佈局華麗飽滿、線條柔順流暢、用色典雅豐富、圖案運用靈活,尤以垛頭彩繪見長,為臺灣極具代表性的彩繪藝師。莊武男早年收徒多人,並持續於社區大學教授寺廟彩繪課程,長期投入傳統彩繪技藝之傳授,亦編撰打底、製筆工藝等教材,具備高度傳習意願及熱誠。莊武男熟悉傳統建築彩繪工藝與工序,並堅持採用南式彩繪工法,為文化脈絡下的適當保存者。

2023-11-10

保存者為鹿港細木作名門王漢松先生之後嗣,自十七歲起入門拜師學藝,迄今已有34年之藝術歷程,以手工古法「榫卯技術」製作,具細木作、家具製作、木質器物、家具修復之技藝,其細木作工藝精細、樸實、美觀尤擅「異木鑲嵌」,以造型為勝、以鑲嵌技法為奇,穠纖合度的優雅古風與現代設計的功能並具,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款。泉州派的做法,以古法製作榫卯家具,更於幾所大學院校講授「台灣傳統細木作家具」課程,曾任文建會(現今文化部)「台灣傳統細木作家俱技藝傳習計畫-傳習師」,具傳習能力及意願,能完整記錄工法,且傳承兒子王維元(第3代),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2款。曾多次獲得國家工藝獎佳作獎、傳統工藝獎等獎項,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3款。

2023-11-10

吳翔宇先生為小西天第六代傳人,對神像製作從選料、粗胚、細胚、磨光、底漆、入神、彩繪、漆線、安金、 開光、 安座等工序皆可獨立完成,且神像造形秀雅、雕工精美、漆線細密繁複,除極具藝術價值外,亦彰顯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小西天神像雕刻鋪位於鹿港民族路上,源於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南大街的「小西天佛莊」,以泉州派的雕刻手法為主,在雕工、造形、漆線、紋飾、色澤各個方面,皆具特色,吳家先祖吳田在清道光年間,帶著數千種神像造型的丹青圖本,攜子吳虎渡海來台,並於鹿港落地生根。後經傳承,吳翔宇從16歲起自父親吳清波學習粧佛工藝,精研神像雕刻三十載,盡得父親真傳,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經「彰化縣傳統工藝文化資產審議會」登錄為粧佛保存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