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魯凱族刺繡工藝家

臺東縣卑南鄉

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傳統刺繡-羅美玉

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傳統刺繡-羅美玉

臺東縣卑南鄉

台東魯凱族刺繡工藝家

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傳統刺繡-羅美玉

2023-11-09

羅美玉女士是一位熟知並能正確體現魯凱族傳統刺繡工藝的傳承者。她具備豐富的知識、技藝,並且持續傳承刺繡工藝已經超過三十年。她的作品「魯凱族情侶裝」展現了魯凱族傳統元素和技法,同時保留了原本的精髓,顯示她對魯凱族刺繡工藝的深厚了解和應用。她的創作不僅有藝術價值,還具有文化意義,能夠追溯該族歷史脈絡,並展現持續累積與發展的軌跡。

羅美玉女士的作品「鬼湖之戀」不僅呈現了魯凱族的傳說故事,還巧妙地融入了基督宗教信仰,充分體現了達魯瑪克部落的文化多樣性。她的創作中常見的百合花不僅代表了魯凱族文化中的象徵,還呈現了族人的特定價值觀和社會結構。她的作品突顯了特定原住民族、部落或其他傳統組織的文化顯著性,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


臺東縣達魯瑪克部落是臺灣東部唯一的魯凱族部落,學術上被劃分為東魯凱。東魯凱與西魯凱,在祖緣或血緣上是有近似或關聯的。但發展上受到不同環境的影響,在文化表現上就會產生一些差異。 魯凱族傳統服飾常用幾何圖形、陶甕、百合花、蝴蝶紋及人形紋等圖案。從圖案中可以追溯到魯凱族的歷史脈絡,千百年來發展中所累積的痕跡。百合花是魯凱族的族花,代表女子的貞潔與才藝,代表男子的勇敢與善獵。對近代從外國傳入的基督宗教信仰,也有巧妙的圖案融合。 在臺灣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原住民族的傳統刺繡工藝已嚴重流失。傳統工藝保存者羅美玉(1955-),承襲了家族長輩及部落耆老的統知識,專精於魯凱族的刺繡、貼飾和綴珠等技法。羅美玉的刺繡忠於傳統,並融入自己的創作,表現世代相傳的歷史性。羅美玉的作品,曾榮獲許多獎項的肯定。代表作為「鬼湖之戀」,闡述魯凱族傳說故事,表現原住民族歷史與文化意義。羅美玉也不斷地在部落傳承剌繡工藝,世代傳承、畢竟是一種責任。

相關文章

2023-11-10

師承關係:徐析森─徐炳根、徐炳標、徐柄垣─徐世昌、徐世河。木偶雕刻在徐家已傳承數代,徐柄垣的父親徐析森是彰化頗負盛名的神像雕刻師。日治末期受戰事影響,臺灣掌中戲團木偶來源無法再從大陸取得,劇團乃前來彰化向徐柄垣之父徐析森訂製戲偶,「阿森仔頭」偶頭雕刻在工藝精巧,在布袋劇團備受肯定。徐柄垣在出生於木雕工藝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十六歲開始正式學藝,木偶之外,也雕刻佛像與人頭像。.從第一代徐析森創發,到第二代徐炳根、徐炳標、徐柄垣三兄弟傳承,如今來到第三代,由徐世昌和徐世河承襲技藝,其中徐世河畢業於臺中明道中學美工科雕塑組,接受專業美術訓練,加上從小就在父母身邊幫忙,一點一滴學習著戲偶雕刻的技藝,雖然曾經想出外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在民國82年(西元1993年)以後,父親為霹靂布袋戲刻偶的工作量相當大,他便偶爾返家幫忙佛像生意,也逐漸體會家族技藝薪傳的重要性。如今已得父親幾分真傳,延續「巧成真」戲偶雕刻事業。

2023-11-09

吳淑芬工藝師從小跟著母親及姊姊吳彩卿學習藺草編織的技法,自小學畢業後就以藺草編織為業,與姐姐一起擔負起家庭生計,培育兩位弟弟至大專畢業,雖然辛苦但卻磨練出一身精湛無比的藺草編織技藝,從藺草備料工作至整個產品的編織,均能獨力完成。 吳淑芬工藝師對於藺編技藝的教學工作亦多所著墨,多年來在山腳國小、致民國中、聯合大學工設系學生常有教學工作,甚或在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學系連續三年均有開設藺編課程,吳淑芬工藝師亦為藺編技藝教學群師資之一,所以對傳統藺草工藝存與傳承貢獻良多。

2023-11-08

王賢民藝師的戧金技法在台灣相當罕見,而他專精於這門技藝。他的技法融合了平刀、圓刀、鉤刀、斜刀、針刀等各種工具,並運用貼金、摻金、柔推等技巧,使得他的技法非常熟練。他具備創造新技法的能力,能夠應用各種材料進行創作。他的作品包括平面和立體雕塑,主題多以台灣本土常見的花卉、鳥類、民俗或吉祥圖騰為主,呈現出濃厚的地方特色。這些作品不僅具有地方色彩,還在藝術價值上獨步於其他台灣的漆工藝師。由於他的戧金技法非常獨特,他的作品在台灣的傳統漆工藝中佔有重要地位。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