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老竹藤編織

嘉義縣阿里山鄉

鄒族傳統竹藤工藝-溫貞祥

鄒族傳統竹藤工藝-溫貞祥

嘉義縣阿里山鄉

耆老竹藤編織

鄒族傳統竹藤工藝-溫貞祥

2023-11-09

溫貞祥從小由母親教授籐編之處理及編織技術,之後跟隨部落安文毅長老學習。具備完整鄒族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長期編製鄒族特有倒三角形背簍,技術純熟。長期在部落、社區,向青年學子傳習鄒族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對此工藝世代傳承具使命感。家學淵源,並師從已故安文毅耆老系統學習鄒族傳統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長期於在地編織倒三角形背簍,實踐資歷超過六十年。


竹藤工藝是鄒族代代相傳的古老傳統工藝,過去在部族的生活體系中,背簍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器具,家家家戶戶都會用藤條,自己製作大大大小小的背簍,在還沒便利的運輸道路前,其收割的任何物件都是用背簍收回農作物,可說是不可或缺的道具。 歷經時代的變遷,運輸交通便利後,以汽車裝載農作物幾乎已經取代背簍的存在,過去看著耆老背著農作物回家的畫面,年輕一代的族人幾乎看不到了,唯有車子難以抵達的地方才會看到它的存在。

相關文章

2023-11-01

黃紗榮先生是一位具有四十多年木雕藝術經驗的藝師,他從小學時期就開始學習神龕雕刻,並在日籍師父的指導下,掌握了繪圖與欄杆雕刻的技藝。他的刀法乾淨俐落,曾獲得全國美展工藝類首獎、臺灣區木雕藝術創作比賽首獎,並獲得大墩工藝師的稱號,具有卓越的藝術性。

2023-11-01

彭坤炎先生,是一位具有深厚漆器藝術造詣的藝術家。他於1972年開始涉足傳統唐木傢俱的折漆工作,但在1986年,他毅然決心擺脫傳統,創新堆漆的造型藝術。儘管他並未接受過完整的藝術教育,但他對於近代雕塑和超現實主義作品的熱愛驅使他將創作能量轉化為堆漆藝術,將堆漆從工藝品提升到純藝術品的地位。

2023-11-09

陳萬能藝師來自錫藝世家,他將傳統的錫工藝技法運用於自己的作品中,展現了錫器的多元風貌。錫工藝是中國最早的金屬工藝之一,製作過程複雜,廣泛應用於民間日常生活。在傳統社會中,錫工藝象徵著富足與安樂,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錫工藝逐漸面臨失傳的危機。陳萬能藝師以他獨特的技藝和藝術眼光,將傳統的錫工藝注入到他的作品中,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他的貢獻不僅體現在作品的藝術性,還體現在對台灣錫工藝發展的卓越貢獻。通过他的努力,錫工藝得以延續,並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揚光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