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老竹藤編織

嘉義縣阿里山鄉

鄒族傳統竹藤工藝-溫貞祥

鄒族傳統竹藤工藝-溫貞祥

嘉義縣阿里山鄉

耆老竹藤編織

鄒族傳統竹藤工藝-溫貞祥

2023-11-09

溫貞祥從小由母親教授籐編之處理及編織技術,之後跟隨部落安文毅長老學習。具備完整鄒族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長期編製鄒族特有倒三角形背簍,技術純熟。長期在部落、社區,向青年學子傳習鄒族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對此工藝世代傳承具使命感。家學淵源,並師從已故安文毅耆老系統學習鄒族傳統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長期於在地編織倒三角形背簍,實踐資歷超過六十年。


竹藤工藝是鄒族代代相傳的古老傳統工藝,過去在部族的生活體系中,背簍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器具,家家家戶戶都會用藤條,自己製作大大大小小的背簍,在還沒便利的運輸道路前,其收割的任何物件都是用背簍收回農作物,可說是不可或缺的道具。 歷經時代的變遷,運輸交通便利後,以汽車裝載農作物幾乎已經取代背簍的存在,過去看著耆老背著農作物回家的畫面,年輕一代的族人幾乎看不到了,唯有車子難以抵達的地方才會看到它的存在。

相關文章

2023-11-10

林烈旗具長年製鑼的經驗,從材料選定、材質了解、造型處理、製造過程、音色定位等各方面,展現科學理性與知識技藝,對所需的知識、技藝與文化,能完全掌握。瞭解保存者傳習的責任與義務,經常參與社區、學校、文化場域示範製鑼工藝推廣教育及文創活動,並已傳承技藝予第3代。傳承製鑼相關知識與工藝技術,對於鑼之音色、表現以及與排場、陣頭演出,民俗節慶之關係均能有所掌握,為文化脈絡下適當的保存者。

2023-11-10

葉寶蓮,嘉義朴子人,國小畢業後,為了改善家境,進入朴子當地從事竹編生產外銷、由天主教堂設置的「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工作,藉以幫助家計,當時在早先進入的女工引領下,在此做工的同時也習得竹編的手藝,並開啟了竹編人生,也為往後的竹編之路奠定基礎。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前期曾聘請臺南關廟的張素女女士擔任講師,教授竹編,而張素女女士乃出身於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設置之關廟竹細工訓練班的學員,當時曾受教於日後國家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竹編工藝的技術保存者黃塗山老師,而葉寶蓮經由早先進入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的女工引導之下,也承襲了融合竹山與關廟兩地的竹編體系。 民國63年,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的主事者林文夫老師,應聘至竹山高中協助創立美術工藝科,並擔任科主任之職,由於該科以竹工藝為發展重點,林文夫老師乃帶領葉寶蓮等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的人員,隨之前往竹山,協助竹編的教作。而來到竹山工作的這段機遇,也成為葉寶蓮日後定居於南投,以及進一步研習竹編技藝的重要機緣。 成婚後葉寶蓮定居於南投鹿谷,在家做全職的家庭主婦。時隔二十年,孩子皆已成年並在外求學,原本忙於照顧家人日常起居的日子,悄然靜下,閒暇之際,便想著做些什麼,想起年少在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工作時,也練就一手剖竹篾的功夫與編竹的手藝,如果有機會再進修,學習不同的技法,一方面可做些日常生活用品,另一方面也可充實生活;時值民國87年,恰好透過友人的分享而得知舉辦於竹山社寮的竹編課程與竹編展覽(該展覽為「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下的「竹山鎮傳統藝術-竹藝編織傳習-」授課一年後的成果展,展出於民國87年全國文藝季「竹的故鄉 前山第一城」,課程講師為黃塗山老師),好奇之下便前往參觀,在展場中看見黃塗山老師的作品,大為驚嘆,竹編竟可做出如此精美的作品,震撼之時,潛藏於心中許久的竹編之情也湧上心頭,由於具備竹編基礎,且有意再進修,便進一步詢問並報名參加「竹山鎮傳統藝術-竹藝編織傳習」,正式成為黃塗山老師的門下弟子,直至民國89年結業。同年,首次參加競賽,榮獲第八屆臺灣工藝設計競賽優選。 隔年,民國90年起至94年間,應鹿谷鄉公所之聘,於鹿谷鄉小半天、內湖、廣興、永隆等社區教授竹編,傳承手藝,其間也曾受鹿谷鄉農會之邀,擔任家政班竹編講師。

2023-11-10

謝雅秀娘家祖傳手藝,由外祖母莊許汝(冠夫姓)和姨婆施許段(冠夫姓)傳承下來,母親謝莊蘭(冠夫姓)的五個姊妹皆習得此藝,謝雅秀從小耳濡目染,於13、14歲時開始學習纏繞線花的製作技巧,初中畢業後曾當過護士並利下班後及休假時間幫忙製作纏花,而後北上工作才暫別纏花的製作工作。直到24歲返鄉結婚才又接下家中纏花的工作,除了持續以傳統工法製作,謝雅秀也製作創新的春仔花,並利用複合媒材和傳統春仔花結合,以因應當代的潮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