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美學人間漆器工藝名家

臺中市大甲區

夾紵漆器-廖勝文

夾紵漆器-廖勝文

臺中市大甲區

漆器美學人間漆器工藝名家

夾紵漆器-廖勝文

2023-11-09

夾紵漆器是漆工藝中的一個重要技法,具有悠久的歷史。這項技法非常複雜,無論是媒材還是技藝,都具有傳統工藝的特殊性。漆工藝在臺中市的發展與夾紵漆器的技法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保存這項技術,並且它具有地方性的意義。廖勝文是這項技術的保存者,他深入研究夾紵漆器已有二十年之久,並且在這段時間內,他的技藝一直未曾間斷。他擅長脫胎夾紵技法,充分展現了這一技藝的特色,他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通过他的努力,夾紵漆器這一傳統技術得以保存和發展。

西元1916年,日人在本市新富町二丁目一番地(現今民族路接近三民路),設立「山中工藝所」,製造美術工藝品,也開啟了漆器技藝於本市發展之先機。漆器歷史可遠溯至河姆渡文化時期,考古發掘遺物出土漆木碗,迄今已將近7千年歷史,漆係採自漆樹之「生漆」,其有耐酸、耐熱效能,塗刷於器物上具有隔絕效果,可防止木材腐壞,因此其後也發展至家具裝飾,明代更有《髹飾錄》詳撰漆藝技法,可見其歷史悠久及與生活關連之緊密。漆器工法繁雜,胎體以漆層層包覆,每層塗刷、陰乾、打磨相當耗時,如係「脫胎」(夾紵)製作,則更是曠日費時,且生漆與皮膚接觸常引起過敏反應,俗稱漆咬,導致漆工藝傳承並不容易。

相關文章

2023-11-09

陳甫強老師是一位具有卓越技藝和扎實傳統螺鈿工藝知識的藝術家。他在年輕時期就開始學習木雕和螺鈿技術,並且在父親的影響下,深入研究這項古老的工藝。面對臺灣木雕業的沒落,他的父親轉向專注於螺鈿工藝,並且陳甫強也繼續堅持創作,保持對這門工藝的熱愛。陳甫強老師的螺鈿作品不僅在藝術方向上極為多樣,從紙鎮到花瓶,從人物到草木、鳥獸的刻畫,都展現了他嫻熟的技巧和創意。他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藝術家,還是一位積極推廣螺鈿工藝的教育者。他將自己的技藝傳授給有心學習的人,並且在社區和學校中開設教學班,培養螺鈿工藝的愛好者。他不計利益地投入推廣工藝的精神,並且願意將自己的知識傳承下去,以保護和發展這門古老的工藝。

2023-11-10

謝雅秀娘家祖傳手藝,由外祖母莊許汝(冠夫姓)和姨婆施許段(冠夫姓)傳承下來,母親謝莊蘭(冠夫姓)的五個姊妹皆習得此藝,謝雅秀從小耳濡目染,於13、14歲時開始學習纏繞線花的製作技巧,初中畢業後曾當過護士並利下班後及休假時間幫忙製作纏花,而後北上工作才暫別纏花的製作工作。直到24歲返鄉結婚才又接下家中纏花的工作,除了持續以傳統工法製作,謝雅秀也製作創新的春仔花,並利用複合媒材和傳統春仔花結合,以因應當代的潮流。

2023-11-10

鄭盛宏師承江清露大師,為洪坤福流派,從事剪黏達52年,作品精於結合水彩釉與寶石釉,擅長人物架勢熟於塑泥製作,富藝術價值。傳承泉州派的剪黏技藝,以不同弧度的薄胎彩色瓷碗、盤為剪黏材料而不使用彩色玻璃片為其特色,從事廟宇的建造與修護,將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創作之中,兼擅泥塑、交趾陶,精於人物、禽獸造形,作品造形與釉色皆優美、堅固耐用,熟知剪黏之知識與技術,完美地展現傳統工藝之美。鄭盛宏掌握相關技術,設立剪黏、交趾陶材料生產工廠,積極研發交趾陶的胚土與釉藥、剪黏泥塑的胎土材料,傳習弟子已有第三代,有傳習能力與意願。鄭盛宏參與眾多寺廟工程,作品遍布台灣中北部宮廟,口碑良好,文化脈絡下適當者,符合傳統工藝保存者認定之條件。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