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記憶中的技藝

雲林縣北港鎮

龍鳳獅陣

龍鳳獅陣

雲林縣北港鎮

傳承記憶中的技藝

龍鳳獅陣

2023-11-08


北港及嘉義地區於清領末期就有傳承,較早見於北港迎媽祖大正15年路關,大正至昭和年間日日新赧,昭和4年畫家施玉山畫作,嘉義城隍廟駕前昭和11年台灣新報,台南大天后宮昭和11年[海靜波恬]匾等。台灣早年於雲嘉南地區最重要的一種舞獅表演方式,演出方式有別於其它地區單一隻獅子演出,常採用多隻獅、獅鬼、戟球等方式 演出,而套路分舊路及新路兩種,演出時如同小戲但演出者需踩踏丶四門丶五行、七星、八卦丶踏蓮花、四點金丶日月角、內外巡城、追星趕斗、大刀戲獅、單刀殺獅、祥獅踩旗、牌帶殺獅、武術隊練、牽團等… 。

在台南地區為單獅搭配龍鳳演出,多獅演出方式已相當稀有,於民國79年民藝華會及84年鹿港全國文藝季演出時,採訪記者,有瀕臨失傳危機,民國70年代吳炎林至學校推廣舞獅民民國80年代吳登興到學校地區推廣龍鳳獅,希望喚醒大家對龍鳳獅陣表演藝術的重視。龍鳳獅有別於他舞獅方式,已獲全國各項比賽認為是台灣獅的一種特色,並於部分全國競賽及雲林縣(春丶秋)季縣長盃評定獨立比賽項目,逐漸其特色性。

相關文章

2023-11-14

地藏庵源於明末安徽九華山的信眾追隨鄭成功,護持九華山地藏王菩薩金身渡海來臺,當時未有固定供奉神像場所。清康熙中葉,信士擇定於現址供奉。1716年(康熙55年),由北路營守備游崇功募資正式建「邑厲壇」,供奉地藏王菩薩 。1717年(康熙56年),游崇功再擴建北側廟殿,增設佛堂奉祀地藏王菩薩,為今北嶽殿地藏王廟。1740年(乾隆5年),知縣李倓修建,擴大北側房舍,並應允提供當時內地居民客逝者之棺槥在此寄頓與舉行殯葬儀式,對安定生民發揮甚大功能。日治時期1895年(明治28年),合併邑厲壇與佛堂為「嘉邑九華山北嶽殿地藏王廟」。1938年(昭和13年),嘉義市尹 川添修平執行眾神歸天政策,僅留嘉義市境內城隍廟為道廟、聖神宮為儒廟、地藏庵為佛堂,全市各寺廟的佛像集中於地藏庵奉祀。1945年後,各街庄的地方人士紛紛前往三間廟宇將遭沒收的神像請回原供俸廟宇重啟香火,各廟宇紛紛創立爐主會辦理祭典。北嶽殿地藏庵於1946年10月設立總爐會。自1946年10月起設第一屆總爐主。1970年1月13日成立「九華山北嶽殿地藏庵管理委員會」。1992年1月14日成立財團法人。1978年起設安座爐主,及開光爐主、啟建爐主各1人。

2023-11-03

這個南管團創立於清代,世代相傳,至今仍在傳唱。它是專為祀王的「西港仔香」所設立的樂團,擁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目前,它是原台南縣唯一在刈香陣頭中出現的南管團體,這顯示了它的特殊性和歷史價值。這個南管團是西港慶安宮每三年舉辦的「香醮」專屬的樂團。它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代表了當地的文化特色。基於這些特點,它有資格被登錄為地方性保存團體,以保存和推廣這一重要的傳統藝術形式。

2023-11-07

慶和軒成立於民國88年(1999),團內的19位成員來自嘉義布袋地區,大多從事服務業、自由業和漁業相關工作。慶和軒的師承源自於早期的北管團體梨春園,陳助麟和陳國梁是梨春園的重要人物。陳助麟擅長絃樂和打鼓,技藝多才,是梨春園的頭手鼓和頭手絃樂手,對於戲曲的唱唸也非常熟練。而陳國梁是梨春園的主要演唱者之一,同時也是梨春園的館主,他在絃樂、吹樂和打樂方面都有涉獵。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