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賽德克工藝不遺餘力

南投縣仁愛鄉

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張胡愛妹

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張胡愛妹

南投縣仁愛鄉

傳承賽德克工藝不遺餘力

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張胡愛妹

2023-11-08

張胡愛妹女士自8歲起即向母親學習織布,至今已有將近70年的織布經驗,其技法純熟,獨自創新的彩虹橋編織,具地方文化特色及藝術價值。另外張胡愛妹女士並致力於推廣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且精通賽德克族口簧琴吹奏、傳統歌謠吟唱等,對文化之傳承頗具貢獻,在地方深具知名度。

在傳統賽德克族的社會當中,織布工藝是傳統生活中婦女所必備的技能之一。擅織的婦女其名為人所頌揚,被稱為是mqetin bale(真正的女人),mqetin bale須勤勞且才德兼具,死後才能順利通過Hako Utux(彩虹橋)與祖靈團聚。 傳統賽德克族的織布工藝其工序繁複,由栽種苧麻、積麻、捻線、理經、染色、整經至織作流程瑣碎冗長。而織作成品按用途功能區分,其工法亦殊異,概分為tminun bale(平織)、snuru(斜紋織)、gunsunguc(提花)、punqapa(浮織)、latu(緯挑)、puniri(經挑)。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承載著族群的神話與信仰,因此對於賽德克族群的文化傳承,有著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相關文章

2023-11-10

許春美不僅熟知排灣族傳統織布的完整工序,還能充分掌握與體現各個過程,包括苧麻種植、刮麻取纖、製線、染色、整經、織布等。她在傳統織布技術中擅長平織、斜紋織、浮織法、綁織等主要技法,同時理解各項圖紋所反映的環境與社會階序意涵。更值得稱讚的是,許春美不僅是一位實踐者,還是一位積極的教育者,以地織機進行教學超過二十年,致力於將自己所學傳承給後代。她的教學熱忱以及對族語的傳承使她成為極少數能夠掌握織布整體知識並進行族語傳承的人之一。此外,許春美的高度傳習能力和意願也在她的學生身上得到體現,這將有助於更廣泛地傳播和保存排灣族的傳統織布文化。她不僅保有家族的織布技藝,還在文化脈絡中擁有排灣族古樓部落傳統織布文化知識的口傳文學,使她成為這項傳統的合適繼承者。

2023-11-01

游禮海先生為大溪區木雕工藝指標性人物,其作品具備極高層次的傳統藝術價值,造型優雅、比例完美、雕刻細緻,與大溪地區傳統家具密切連結,值得登錄為桃園縣大溪傳統木工藝之保存摺,鼓勵並輔導其致力於傳承及保存工作。台灣地區主要由漳州、泉州移民組成,他們將福建地方的風俗和生活習慣帶入台灣,其中包括了纏花這種傳統手工藝。在廈門地區,纏花工藝至今仍然存在。早期,台灣婦女將纏花製作視為一種副業,並在婚嫁場合中使用,後來逐漸普及至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中。

2023-11-08

翁明輝的繼父方老莊是製作竹盾的師傅,他在1959年向隔壁的清水祖師廟借了一面盾牌參考。因為當時關廟有廟會活動,陣頭急需使用盾牌,繼父將借來的盾牌賣給了陣頭。但當他要重新製作盾牌歸還給原主時,他卻突然罹患青光眼,加上重感冒,導致雙眼失明。在這種情況下,翁明輝接手學習如何製作盾牌。繼父解釋製作步驟,母親則在旁協助指導,最終完成了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開啟了他的盾牌製作生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