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粧佛活靈活現

臺南市北區

粧佛-黃德勝

粧佛-黃德勝

臺南市北區

妙手粧佛活靈活現

粧佛-黃德勝

2023-11-08

黃德勝是泉州派粧佛藝師陳金泳的徒弟,他的學習過程是在糊紙店裡自主摸索和師傅陳金泳的指導下進行的。起初,他在糊紙店中協助師傅,根據師傅的需要提供所需工具。在這個環境中,他無形中學到了如何製作糊紙作品。師傅並不是一直手把手地指導,多數基本製作方式他需要自己摸索,只有在遇到困難或需要訣竅時,師傅才會提供指導。

陳金泳曾在北港製作糊紙作品,後來因日夜操勞過度導致心臟病發,痊癒後正式決定轉做粧佛。當時的學徒中只剩下黃德勝,兩人一起跟隨陳金泳學習粧佛技藝。陳金泳的結拜兄弟蔡火成是西來庵的乩童,他接觸了不少福州派的粧佛藝師。因此,他對福州派的粧佛技藝有很深的了解。蔡火成向黃德勝提供了福州派的工具和工序技法,這也成為了黃德勝融合泉、福兩派技藝、創造出屬於自己風格的基礎。

三百多年前的漢人移民潮大多從中國沿海的福建、廣東等地渡臺而來。人民會從原鄉聘請匠師來臺雕刻一般用品與建廟和粧塑神佛像。因此,臺灣目前的雕刻師傅,幾乎全部都來自於福建的漳州、泉州、福州後裔,由於臺南市以泉州籍比例較高,自然影響宮廟、神像風格以泉州為主,同時原鄉的宗教信仰,如保生大帝、關聖帝君及郭聖王等也相當興盛。 臺南府城在宮廟興建日益蓬勃之際,造就出粧佛工藝的需求與市場,進而形成卓越的工藝技術和水準,由於臺南的傳統木雕工藝精巧,其中又多以神像雕刻為業,因此出現許多卓越的粧佛藝師。 到了日治初期,粧佛工藝在泉州、福州兩派的穩固拓展中到達高峰,1915年(大正4年)黃土水東渡日本進行雕塑方面的研究,這是臺灣雕塑界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開始重視作品的內涵是否能傳達原創者之思維。促使國內匠師開始有自己的思維與想法,逐漸本土化,勇於創作自己的作品。 皇民化運動時期各地的寺廟慘遭合併、拆除,許多富有歷史意義及藝術價值的神像作品,付之一炬,這是臺灣粧佛工藝所遭受到的空前大災難,臺灣的粧佛界的匠師被迫歇業。 戰後臺灣宗教信仰重新復甦,形成多元化的局面。隨著社會穩定、經濟繁榮,讓粧佛藝師能有更好的揮灑空間,而此時的臺南市粧佛工藝也開展出新氣象,藉由傳統與現代的交互影響,發展出相互加分的機制,臺南的粧佛藝師在特定的時空背景裡,製作出符合大眾精神文化價值觀的指標性作品,進而發展屬於臺南的粧佛工藝文化,即為數百年來發展迄今所逐步建立起來的在地特色。

相關文章

2023-11-10

陳志揚先生長期致力傳統錫藝製作與研發,除了改良錫器質軟、易於泛黑之缺點,並結合紅銅、青銅、黃金以及漆彩等不同材質進行設計,亦擅長茶葉錫罐、茶杯、花瓶等創新器型製作,並發揮巧思將山水嵌入錫作,作品造形典雅、做工細緻,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技藝源自家學,熟悉錫工藝技術及相關知識,具文資保存與傳習能力。自幼跟隨藝師陳萬能錫藝,具備習藝相關知識,對於錫器製作相關繁複工序均能掌握,其為家族傳承四代之技藝,傳承脈絡及在地文化脈絡皆為適當。

2023-11-01

劉清林先生是漆工藝領域的重要傳承者,他不僅擅長木胎製作,更精通漆藝技法。他的作品豐富多元,巧妙地融合了木胎製作與漆藝專業技法,展現出卓越的藝術價值。在傳統藝術審議委員會的評定下,他的作品被譽為表現豐富多元,並具有獨特藝術價值的代表作。他長期致力於漆工藝創作,並師承陳火慶、王清霜等大師,形成了獨特的地方流派風格,具有濃厚的地方性特色。

2023-11-08

蘇榮仁藝師於國中就學時對繪畫有相當大的熱忱,於老師的鼓勵下,參與獲獎多項美術比賽,更在國中老師的推薦與其父親的支持下,前往府城拜師學藝,開啟了50餘年的彩繪人生。 自畢業進入彩繪領域後便不斷向多位老師習藝,同廖慶章、曹天助、陳明啟等人師承丁清石老師,與黃萬勝同為最後一批丁清石關門師傅,當時丁清石鼓勵其學生學成後自立接業,開枝散葉史的彩繪工藝蓬勃。 學藝期間蘇榮仁藝師更學習於黃明賢老師的花鳥、蔡茂松老師的山水、鄭宏章老師的素描,多方的畫藝學習皆成就了現有的創作表現。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