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粧佛工藝泉州派四代傳人

臺南市中西區

粧佛-蔡天民

粧佛-蔡天民

臺南市中西區

國寶粧佛工藝泉州派四代傳人

粧佛-蔡天民

2023-11-08

蔡天民是泉州派「西佛國」的藝師,他的家族在粧佛技藝上有著卓越的傳統。他的祖父蔡心和父親蔡南山都是傑出的粧佛藝術家,他們的技藝備受推崇。由於這門技藝在家族中世代相傳,蔡天民自小就開始學習粧佛技藝。他在國小時期就開始幫忙家裡進行粧佛工作,學習基本的技術和工藝。

蔡天民的祖父在50多歲以後,將工作逐漸交給了父親蔡南山,讓他自己能夠發揮創意,並擔任藝術總監的角色,提供建議和指導。蔡天民則成為了父親的助手,協助他完成粧佛作品。在蔡南山逐漸將工作交給蔡天民後,蔡天民得以獨當一面,走上自己的藝術之路,將家族的粧佛技藝傳承下去。

三百多年前的漢人移民潮大多從中國沿海的福建、廣東等地渡臺而來。人民會從原鄉聘請匠師來臺雕刻一般用品與建廟和粧塑神佛像。因此,臺灣目前的雕刻師傅,幾乎全部都來自於福建的漳州、泉州、福州後裔,由於臺南市以泉州籍比例較高,自然影響宮廟、神像風格以泉州為主,同時原鄉的宗教信仰,如保生大帝、關聖帝君及郭聖王等也相當興盛。 臺南府城在宮廟興建日益蓬勃之際,造就出粧佛工藝的需求與市場,進而形成卓越的工藝技術和水準,由於臺南的傳統木雕工藝精巧,其中又多以神像雕刻為業,因此出現許多卓越的粧佛藝師。 到了日治初期,粧佛工藝在泉州、福州兩派的穩固拓展中到達高峰,1915年(大正4年)黃土水東渡日本進行雕塑方面的研究,這是臺灣雕塑界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開始重視作品的內涵是否能傳達原創者之思維。促使國內匠師開始有自己的思維與想法,逐漸本土化,勇於創作自己的作品。 皇民化運動時期各地的寺廟慘遭合併、拆除,許多富有歷史意義及藝術價值的神像作品,付之一炬,這是臺灣粧佛工藝所遭受到的空前大災難,臺灣的粧佛界的匠師被迫歇業。 戰後臺灣宗教信仰重新復甦,形成多元化的局面。隨著社會穩定、經濟繁榮,讓粧佛藝師能有更好的揮灑空間,而此時的臺南市粧佛工藝也開展出新氣象,藉由傳統與現代的交互影響,發展出相互加分的機制,臺南的粧佛藝師在特定的時空背景裡,製作出符合大眾精神文化價值觀的指標性作品,進而發展屬於臺南的粧佛工藝文化,即為數百年來發展迄今所逐步建立起來的在地特色。

相關文章

2023-11-08

吳樹發是一位傑出的漆器藝術家,他擅長結合雕刻、漆藝等多種技法,以臺灣風土民情為主題,先刻後繪,創作出獨具藝術性的作品。他的作品不僅具有精湛的技藝,還蘊含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展現了臺灣獨特的地方特色。

2023-11-09

呂界元因鏤空木雕技術佳,雕刻繪稿技巧兼具,沿續臺灣本土繪師體之風格,呈現地方特色,故為登錄為本縣木雕保存者。臺灣的木雕藝術主要隨漳、泉、閩、客等先民拓墾傳承而來,在閩南傳統的傳承脈絡下,自生活的應用出發,逐步提升木雕的藝術價值,也培養出本地特色的木作鑿花匠師、器物木雕以及神像木雕匠師。嘉義為當時漢人開臺的主要據點之一,作品以神像、廟宇為主,早期臺灣各地的廟宇興建,都可以看到嘉義木雕師傅的身影,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地方性基準,爰以登錄為傳統藝術。

2023-11-09

杜牧河之泥塑技藝除源自家族捏麵人家學外,並曾跟隨剪黏大師洪順發、黃順安及紙糊大師陳金泳習藝,師承廣泛多元;充分掌握材料特性及融會各項技藝於一爐,造就神佛道釋人物塑造的精髓,技藝成熟,藝術性高。杜牧河傳承弟子多人,並持續開班傳授泥塑技藝,致力傳統技藝之傳習,具高度傳習能力及意願。杜牧河投身傳統泥塑工藝數十載,且師承多元,除能融會各類各家之長,其工法熟練,技藝高超,手法細膩,擅長區分神佛之風格、個性、姿態、文武、男女、場合、身份、化變、功能等,皆達致「形神兼備」。作品造形寓意及詮釋自成一格,堪稱連結古今,融入新技,卓然有成的一代巨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