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妝佛再現神佛風采

臺南市北區

粧佛-林貞鐃

粧佛-林貞鐃

臺南市北區

古法妝佛再現神佛風采

粧佛-林貞鐃

2023-11-08

林貞鐃是福州派的粧佛藝師,他在臺南市枋橋頭出生,17歲開始學習粧佛藝術,師承家族中的叔叔林利銘。他在家族傳統的指導下,學習了粧佛的技藝。直到40歲以後,他獨立創業,開設了自己的神采佛像雕塑店,並延續家族的藝術傳統至今。

林貞鐃的祖父林亨琛(俗稱一粒瘤)是福州籍,光復後在枋橋頭開店,並廣收學徒。家族的製作風格以神像的紋路和色彩鮮艷漂亮為主,這種風格在粧佛藝術中具有獨特的特色。林貞鐃在受到家族傳統藝術影響的同時,也在自己的創作中加入了新的元素,使得他的作品更具獨特性。

三百多年前的漢人移民潮大多從中國沿海的福建、廣東等地渡臺而來。人民會從原鄉聘請匠師來臺雕刻一般用品與建廟和粧塑神佛像。因此,臺灣目前的雕刻師傅,幾乎全部都來自於福建的漳州、泉州、福州後裔,由於臺南市以泉州籍比例較高,自然影響宮廟、神像風格以泉州為主,同時原鄉的宗教信仰,如保生大帝、關聖帝君及郭聖王等也相當興盛。 臺南府城在宮廟興建日益蓬勃之際,造就出粧佛工藝的需求與市場,進而形成卓越的工藝技術和水準,由於臺南的傳統木雕工藝精巧,其中又多以神像雕刻為業,因此出現許多卓越的粧佛藝師。 到了日治初期,粧佛工藝在泉州、福州兩派的穩固拓展中到達高峰,1915年(大正4年)黃土水東渡日本進行雕塑方面的研究,這是臺灣雕塑界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開始重視作品的內涵是否能傳達原創者之思維。促使國內匠師開始有自己的思維與想法,逐漸本土化,勇於創作自己的作品。 皇民化運動時期各地的寺廟慘遭合併、拆除,許多富有歷史意義及藝術價值的神像作品,付之一炬,這是臺灣粧佛工藝所遭受到的空前大災難,臺灣的粧佛界的匠師被迫歇業。 戰後臺灣宗教信仰重新復甦,形成多元化的局面。隨著社會穩定、經濟繁榮,讓粧佛藝師能有更好的揮灑空間,而此時的臺南市粧佛工藝也開展出新氣象,藉由傳統與現代的交互影響,發展出相互加分的機制,臺南的粧佛藝師在特定的時空背景裡,製作出符合大眾精神文化價值觀的指標性作品,進而發展屬於臺南的粧佛工藝文化,即為數百年來發展迄今所逐步建立起來的在地特色。

相關文章

2023-11-08

王明賢16歲拜師於將軍地區金登富道長門下為徒,學習道法及糊紙器物方法,後以此為業,專心致力於製作各項道教儀式所需紙糊用品。王明賢所學習之糊紙為硬胚工法,重視糊塑,成品堅硬沉重,此派紙偶的粗胚用金紙層層糊塑,塑出肌肉骨骼線條,然後再糊細胚、上色、裝飾,作品風格較為雄渾有威儀。

2023-11-02

曾樹枝先生是南投陶手擠坯技法的傳統藝術保存者,他擁有超過60年的陶藝製作經驗,尤其擅長手擠坯技法,成就了許多優秀的陶瓷作品。南投陶的手擠坯技法是一種獨特的成型方法,它需要將土條一節一節地推擠、搓合,然後用陶拍將作品打磨,形成堅固的陶器。

2023-11-09

呂界元因鏤空木雕技術佳,雕刻繪稿技巧兼具,沿續臺灣本土繪師體之風格,呈現地方特色,故為登錄為本縣木雕保存者。臺灣的木雕藝術主要隨漳、泉、閩、客等先民拓墾傳承而來,在閩南傳統的傳承脈絡下,自生活的應用出發,逐步提升木雕的藝術價值,也培養出本地特色的木作鑿花匠師、器物木雕以及神像木雕匠師。嘉義為當時漢人開臺的主要據點之一,作品以神像、廟宇為主,早期臺灣各地的廟宇興建,都可以看到嘉義木雕師傅的身影,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地方性基準,爰以登錄為傳統藝術。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