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僅存竹盾工藝師

臺南市關廟區

竹籐盾牌製作-翁明輝

竹籐盾牌製作-翁明輝

臺南市關廟區

臺灣僅存竹盾工藝師

竹籐盾牌製作-翁明輝

2023-11-08

翁明輝的繼父方老莊是製作竹盾的師傅,他在1959年向隔壁的清水祖師廟借了一面盾牌參考。因為當時關廟有廟會活動,陣頭急需使用盾牌,繼父將借來的盾牌賣給了陣頭。但當他要重新製作盾牌歸還給原主時,他卻突然罹患青光眼,加上重感冒,導致雙眼失明。在這種情況下,翁明輝接手學習如何製作盾牌。繼父解釋製作步驟,母親則在旁協助指導,最終完成了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開啟了他的盾牌製作生涯。

在1950至1960年代,關廟和龍崎地區幾乎每家每戶都在生產竹編用品,除非是較富裕的家庭,否則都在製作竹編產品,有時甚至還會將高級竹器外銷到國外。翁明輝當時製作的竹編產品主要是最基本的粗製品,例如5尺半、6尺,甚至製作達到8尺(約242公分)的大型竹編器具。他會根據客人的要求製作不同樣式和大小的竹器。


臺南市關廟區因為位於北迴歸線以南,氣候溫暖,關廟及鄰近地區竹林茂密,盛產長枝竹,亦有刺竹與綠竹。明鄭時期,先民開墾就地取材,拿竹子製作農具及生活用品,多數竹工藝屬於粗竹工。日治時期,婦女小孩以做竹器作為副業,生產籮筐、罩籠、菜籃、畚箕及斗笠等竹器,並輸往日本本土。 在臺灣一般宮廟的陣頭表演中,多能看到宋江陣,其陣形源自章回小說《水滸傳》宋江攻城所用的武陣。陣頭的兵器有頭旗(烈火旗)、雙斧、杈、月牙鏟、鉤、雲南斬馬刀、齊眉棍、雙刀、關刀、盾牌與短刀、鐵棍、傘等,其中「盾牌」則是用以掩蔽身體、抵禦兵刃矢石的防禦性兵械。因此,訂製盾牌的也多是傳統宮廟的宋江陣。

相關文章

2023-11-10

單志淵師事多位古琴製作師傅,此生皆投入斫琴志業,並按照古法記載,斫琴必開鑿琴頭的舌穴、聲池、琴尾的韻沼以及琴身中的天地柱,是傳統唐宋古法中最重要的「聲形韻象」的部分,能導致全面良好共鳴,保存古琴製作完整工序。亦有多位名家彈奏與收藏其作品,且擁有完整的製琴空間與設備,能正確體現古琴製作之知識與技藝。單志淵已有多位子弟長期培育中,並持續於自身樂器工坊及多所大學授業,具教學熱忱並具傳習能力與意願。單志淵遵循古法,堅持幾乎失傳之唐宋傳統,以傳統工法斫琴,於斫琴技藝上嚴謹專注,對待古琴如藝術品般,並充分展現個人技藝與時代特色,於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10

林秀鳳女士民國60年進入南投縣工藝研習所學習竹編,自民國64年起任職於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至107年退休。期間致力於竹編技藝保存、竹編技術開發研究、竹編工藝人才培訓等,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林秀鳳女士於竹藝領域深耕40餘年,不僅擅長傳統竹編技藝,亦著書立言,以教學、出版、展覽、進軍國際等方式,傳承傳統竹編工藝,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林秀鳳女士在竹編知識、文化表現形式、傳習能力意願、竹藝推廣各個面向,皆出類拔萃,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琉璃珠qata保存者江雅蕾(Angkil)出生於北排灣族亞族Ravar(拉布爾)中的貴族家族Tjatjimaraw。江雅蕾自1993年起,與丈夫雷賜一起工作並學習琉璃珠及鑲嵌珠畫的工藝與相關知識,兩人於1996年一同研發出晶土水玉琉璃珠 。 江雅蕾承襲古琉璃的工藝技法,充分展現北排灣族亞族布曹爾(Vuculj)及拉瓦爾(Ravar)在地圖騰與形制。江雅蕾成立「三地門排灣三寶工藝館」並擔任「晶土古琉璃珠」負責人,積極辦理琉璃珠教學。並在排灣族各部落長期擔任琉璃珠講師,投入琉璃珠製造、研發與口傳之傳習。傳習範圍包含屏東、臺東等地;傳習對象除排灣族外亦含括布農、卑南等族群,實踐傳統文化產業傳承。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