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細刻人生

高雄市三民區

布袋戲偶-陳忠榮

布袋戲偶-陳忠榮

高雄市三民區

精雕細刻人生

布袋戲偶-陳忠榮

2023-11-08

陳忠榮累積四十年的布袋戲偶雕刻的經驗,青年時期的作品不僅承襲的泉州花園頭的精髓,中年後因製作黃俊雄電視金光布袋戲的戲偶而享盛名,所刻戲偶能掌握戲中人物的性格與外貌特徵;近年霹靂布袋戲當紅,林邊師亦能求新求變,與時俱進,為高雄地區傳統布袋戲偶雕刻技術保存者之個中翹楚。其個人亦致力於各類偶戲的戲偶收藏,對保存傳統偶戲不遺餘力。

林邊師出生於屏東縣林邊鄉水利村,民國42年出生,13歲開始學習刻布袋戲偶,他的岳父的父親為鄭全明,與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同輩,丈人為鄭來發,並向大舅子鄭寶琳學刻偶,但也偶爾充當演出時打雜的夥計,如打電光,而當時已是放唱片演出,無文武場,他在學習兩年半後出師,出師後仍在戲團裏工作,也曾在屏東林邊的佛店幫忙,因此習得刻佛像的技藝,當兵後於民國64年到高雄開設華山軒佛店,民國66年結婚,在民國70年之際為黃俊雄刻布袋戲偶,因此聲名遠播,其布袋戲偶雕刻與神像雕刻皆為專業界所稱道。

布袋戲自清治中期輾轉傳入臺灣後,隨著戲劇演出形式的逐漸改變,其戲偶之造型、尺寸等亦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在1940年以前,臺灣戲班演出以古冊戲、劍俠戲為主,故普遍使用中國泉州製之布袋戲偶頭,其中尤以江加走的「花園派」及黃良司、黃才司的「塗門派」為代表,其作品分別被稱呼為「花園頭」與「塗門頭」。江加走一生雕粉偶頭無數,其中大部分皆銷售來臺灣供本地戲班使用,據聞數目可達萬件以上,後其子江朝鉉、孫江碧峰繼承家業,而「塗門派」則於清末亡佚。在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布袋戲偶頭逐漸輸入不易,因此臺灣雕刻師傅開始嶄露頭角,如彰化的徐析森,其本業原為神像雕刻(粧佛),在1940年代即嘗試雕製布袋戲偶,並得臺灣戲班所樂用,後其子徐柄垣亦克紹箕裘,另還有許協榮、沈春福、陳忠榮等人,皆為臺灣傑出的刻偶師傅。布袋戲偶自外台戲、內台戲、電視演出等時期,戲偶尺寸由一尺二逐漸加大到三尺三,偶頭的活動機關、粉彩方式等呈現出了有別於中國閩南區域之造型藝術,更發展出繽紛多元的地域性風格。

相關文章

2023-11-09

董炎山15歲時正逢東山大廟碧軒寺整建,開始拜黃志華老師傅學習寺廟石雕初胚工作,技法日漸成熟陸續擔任「晟手」(精細雕刻)及石雕的首席「頭手」(繪稿設計、粗胚)工作,28歲開始自行創業並自行研創「層次景深石雕法」,承包臺南縣許多寺廟石雕工程,代表作為新營濟安宮、佳里應元宮。 其間,參加臺南市無間雕塑會,跟隨董日福老師學習素描。奠定廟宇石雕設計能力,目前仍存有多間廟宇設計稿。 後來因為臺灣石雕業景氣不佳,1987年毅然前往中國發展,並在當地傳授徒弟石雕技藝,然後以「台灣接單,中國製作」的模式,將寺廟所需的石雕作品銷回台灣,2000年因故結束中國事業,回台專門從事石雕創作。

2023-11-09

王郭挺芳出身自保守的公務員家庭,兒時會到舅父魏得璋的雕刻工作室學習雕克和繪畫,臺南高商畢業後出社會的他,以穩定家計為先,自行創業經營電器材料行,事業十分順利。一次到香港旅行時,在書店看到一本傳統藝術的書籍提及磚雕,發現「磚雕」在傳統建築裝飾中有其重要的地位,於是當時經常運用工作之餘,由第三國出入中國大陸尋找磚雕遺蹟及技藝。 因當時臺灣無人能教他這門技術,1984年(民國七十三年)正值不惑之年的他,決定結束事業,踏上藝術追尋之路,背起行囊隻身遠赴中國各地習藝,一去將近一年。初至中國安徽省之時,沒有朋友也不敢主動詢問,挺芳師租了一輛腳踏車四處尋訪,在一星期後於歙縣找到了一位磚雕師傅,便央求師傅:「你讓我住下來,教我雕磚,我刻給你看。」傳統技藝的師傅沒有教學系統、教材及手稿資料,僅能口述教學,因挺芳師具有木雕底子,經師傅指導、加上一番苦學後,從中國安徽將這門幾近式微的工藝技術帶回臺灣。

2023-11-09

劉蔡腰女士畢生致力於藺草編織,擁有超過80年的編織經驗,並且技藝純熟,能夠靈活編織各種圖案和文字,展現出極高的創意和技術水平。她不僅熟悉傳統的藺草編織技藝,還具有豐富的相關知識,並能夠傳承保存這一技術的形式。劉蔡腰女士的作品不僅受到文化觀光局的邀請辦展,還出版了作品專輯,為苑裡藺草編織的知識和文化表現形式提供了正確的體現。她的健康狀況良好,保持著傳統工藝藺草編織的傳習能力和高度意願。作為苑裡地區在地的資深藺草編織典範,她從7歲開始就在苑裡編織藺草作品,並持續不斷地傳承藺草編織技藝,為當地的文化傳統注入了新的活力。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