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堂之巔

臺南市東區

大木作、結網-許漢珍

大木作、結網-許漢珍

臺南市東區

廟堂之巔

大木作、結網-許漢珍

2023-11-08

許漢珍司阜(1929~)是台灣傳統大木作的傑出代表,他在廟宇建築方面具有卓越的技藝和創造力。他跟隨父親許銅爐司阜學習木作技藝,並在17歲時開始獨立作業。他的作品以寺廟建築為主,共有67座廟宇作品,遍及台南、高雄、嘉義、新北市等地。漢珍司的技藝超凡,他將傳統的木作技藝與現代建築相結合,開發了鋼筋混泥土仿木構造,使得廟宇的建築更加堅固耐震。此外,他自學了「蜘蛛結網」技藝,這是中國傳統建築裡特有的天花板結構及頂部裝飾手法,深受讚譽。他的作品不僅華麗精巧,還維持了傳統廟宇的美學風格。

漢珍司的努力和才華使得他獲得了多項殊榮,包括「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台南市政府的「大木作技術」傳統藝術保存者認定,以及文化部的「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儘管年屆90餘歲,漢珍司依然堅守傳統大木作的精神,不僅持續創作,也積極參與傳承教學,為台灣的傳統藝術文化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相關文章

2023-11-10

出生於南投縣竹山鎮,自幼家境清寒,又因其父親於竹木加工廠工作,熟悉竹產業,所以國中畢業後,白天於竹山工業區學習竹木車床(車只)賺取微薄薪資,晚上就讀補校,以半工半讀方式完成高中學業,雖然過程中相當辛苦,但自此開始奠定竹藝生涯的基礎。 1982-1983年,至草屯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學習竹藝,當兵退伍後,開設冠德竹木精品社,1999年前,主要是製作車床技術之竹製品,包括筆筒、錢筒、香筒、筆架、筆枕等。1998年至工藝中心跟隨黃塗山學習傳統竹編技藝,同時亦學習竹蒸籠及竹家具的製作,自此皆以傳統竹編工藝製作為主。2010-2013年人間國寶黃塗山接受文化部補助辦理「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黃塗山竹編傳習計畫」,在4年傳習課程中,劉興澤長時間受黃塗山指導,傳承黃塗山技藝。

2023-11-10

許金棒自13歲起跟隨父親許協榮先生學習木偶雕刻技術,能詳實介紹工序工法,並在各類型布袋戲發展下,開發新式大型偶頭,可見其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偶頭製作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許金棒積極協助木偶雕刻製作之教育推廣工作,民國76年(西元1987年)、民國88年(西元1999年)在學校傳習,民國89至90年(西元2000-2001年)間亦有傳習紀錄,具偶頭製作之傳習能力與意願,其子亦承襲其技法。其家族素有「員林山頂尪仔頭」之美稱,且許金棒從事偶頭雕刻工作已逾50餘年,承襲父親木偶雕刻技術,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09-26

交趾陶為低溫彩釉軟陶,其淵源可追溯到漢綠釉、唐三彩、宋遼金三彩、元玻璃器及明清素三彩,主要都採低溫鉛釉為主要的燒成釉,加上燒製技術及釉藥色彩開發 。 交趾陶的「交趾」一詞由來有兩種說法,第一個說法為臺灣交趾陶的技術主要源於廣東的五嶺以南,其地古名為「交趾」,範圍包括今中國的廣東、廣西及越南境內 ;第二個說法為江戶時代日本人認為出現在中南半島,明、清時期中國廣東一帶所燒製的瓷器印泥盒,適合當作茶道中拿來點香的「香盒」,當時中南半島為「交趾支那」,於是日本人便稱之為「交趾燒」。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