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生命、將自然融入歌聲中

臺東縣

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

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

臺東縣

將生命、將自然融入歌聲中

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

2023-11-07

布農族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演唱時所呈現出來的複音技巧,是世界少有的特殊唱法。演唱時的盛裝、圍成圓圈、緩步朝逆時鐘方向移動,由屋外到屋內,處處展現人和自然的融合,深具時代意義;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曾認為布農族音樂是臺灣原住民音樂的高峰(黑澤隆朝,1943),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在近代的發展,完整保留傳統的儀式性功能,成為最具特色的布農族傳統歌謠。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之規定。

布農族人是從hanito精靈的基礎、崇敬「天」(Dihanin)和祖靈的概念上,發展出日常生活中的信仰。由主要作物小米的種植,發展出祈求上天(Dihanin)保佑小米豐收的歲時祭儀。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又稱Pasihaimo),就是一首流傳於郡社群和巒社群的傳統複音歌謠。 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於1943年,在里壠山(今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崁頂部落)發現並記錄了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的原曲。1952年,他將這個錄音資料寄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屬的國際民俗音樂委員會(IFMC),受到當時著名的國際音樂學者重視。 臺灣光復後旋即進入戒嚴時期,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一度受到壓抑,只能在部落內發展。政府於1987年解嚴,到了1991年,明立國教授在國家劇院辦了一場「臺灣原住民族樂舞系列——布農篇」大型演出活動,由包括巒社與郡社的明德、羅娜、霧鹿三個不同的部落,一起演唱這首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從此,族人不但找回了自尊和自信,也找到了「劇場」這種新的儀式空間。 2003年霧鹿布農山地傳統音樂團及霧鹿國小兒童合唱團與美國著名大提琴家David Darling合作,發行了《Mihumisa(n)g祝福你》專輯。讓原住民音樂繼郭英男之後,再一次進入國際音樂市場。2009年,布農山地傳統音樂團演唱,參拾柒度製作有限公司發行的「八部傳說.布農」專輯,獲得2010年第21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這些成就,也帶動了各部落傳統文化的復振和傳承之路。

相關文章

2023-11-14

「殲砲城」的由來,相傳是明鄭、前清時期六堆義勇軍為了保家衛土,嚇阻敵人戰力作準備;或說是五溝水聚落早年因附近平埔族的侵擾,因此村民想出一種燃炮糾眾的預警方式,漸漸演變為今日每年一度,與六堆元宵作福活動結合在一起的「殲砲城」慶祝活動。五溝水傳統殲炮城這個活動是在每年元宵節的時候舉辦。在活動期間,五溝水東柵伯公祠前的馬路會先架設一座單支炮城供民眾丟擲。傳統殲炮城所使用的是塑膠籃製作而成的炮籠。照片中可以看到炮手點燃手中的鞭炮,並將鞭炮往炮籠的洞口瞄準並投擲。如果有人成功攻下炮城,一開始就藏在炮籠底下的字軸就會掉下來,字軸上會寫著吉祥的成語,有著祈福的意涵。

2023-11-14

每逢火王科醮,溪頂寮全境參與,庄民以此為傲,遶境時參與友宮高達36間,規模浩大,反映出民間之主動性、自主性。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科醮期間,包括敦請四草大眾廟鎮海大元帥任先鋒、台江十六寮參與遶境、鹽水溪畔送火王等,皆能反映台江十六寮之歷史淵源、地理特性等,具鮮明地域性。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文獻可考之火王科,最早可追溯至1923年,迄今已近百年,多項儀式如請先鋒、虎爺帶路、宋江圍陣、火王科遶境等,皆維持傳統,傳承不輟。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3款登錄基準「其表現形式及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2023-11-14

南庄鄉獅山勸化堂創建於明治二十三年(1897年),開堂以來,除日據皇民化時期外,均於玉皇大帝及三恩主壽誕時,分別以九獻大禮及仿九獻禮祝賀,儀式恆以古禮進行,執事人員達50餘人,典禮肅穆莊嚴,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主、自發參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