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祖先樂音

臺中市和平區

泰雅族傳統樂器口簧琴樂舞

泰雅族傳統樂器口簧琴樂舞

臺中市和平區

保留祖先樂音

泰雅族傳統樂器口簧琴樂舞

2023-11-07

Payas•Temu楊德福先生是口簧琴演奏家,擅長泰雅族傳統口簧琴演奏。他不僅精湛獨特的吹奏技法,還能完整體現口簧琴這項藝能,並與口唱和舞蹈結合,形成獨特的音樂與視覺饗宴。他從單簧到四簧口簧琴,皆展現出優秀的吹奏技巧,尤其在四簧琴中能演奏出多達10種曲調,充分展現了在地族群文化的豐富多樣性,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他的演奏不僅具有特殊性,還展現了泰雅族傳統文化的美感,使得這項傳統藝術更加璀璨夺目。

口簧琴是廣泛分佈於亞洲、歐洲、大洋洲的古老樂器,就型制外觀及牽引簧片振動的方式概可分為拉繩及彈撥兩大類。臺灣各地所分布者皆屬拉繩式。據1943年黑澤隆朝廣泛針對臺灣原住民族音樂的研究成果指出,原住民族各族中除達悟族外,各族皆有口簧琴。綜觀世界大部分民族所持有的口簧琴,絕大部分的民族僅有單簧者,至多為雙簧,唯獨臺灣的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的口簧樂器發展至五簧,這項獨特的口簧文化是世界民族音樂僅見的瑰寶。 口簧琴泰雅語稱為Lubuw,傳統上其樂音用於戀愛時戀人間近距離之傳遞訊息或歡樂時彈奏歌樂並搭配舞蹈。喪事期間則禁止使用。 隨著百年來時代巨輪帶給民族的生存壓力及社會型態的劇烈變遷,蘊育泰雅先祖音樂文化的情境面臨空前的挑戰。祖先的舌頭(歌謠吟唱) ~ 對傳統音樂的記憶如鳳毛麟角般僅殘留於少數的耆老,而樂器使用呈現的時機及場合更因時空轉換其佚失碩存者,則益顯珍稀難求。隨著傳統社會文化的瓦解及西方樂器的引進,口簧琴失去了傳統上展演的場域及功能,但近年來伴隨著臺灣多元社會力的蓬勃發展,原住民教育文化在各項政策的扶持下似乎有復振再生的潮流趨勢,於是傳統的文化原素再次從族群殘存的記憶中被挖掘,口簧琴搭配樂舞成了泰雅音樂文化的象徵,但再現的過程中欠缺深度,無法呈現精緻獨特的文化精髓,粗糙的皮毛曝露出基礎調查研究累積資料的不足,待耆老凋零後恐真正成為絕響。

相關文章

2023-11-10

竹南端午節祭江,為級距特色的民俗信仰活動。此儀式相傳自康熙末業設中港塘以來每年舉行,因為中港溪口是當時台南至淡水必經之地,屢屢發生行人渡溪溺水而死的慘劇,且有上游漂來的屍體。另外,昭和十八年(1943年)2月19日,乘渡船參觀大鯨魚的民眾在港中因翻船造成32人罹難,之後一併納入祭江洗港,以慰亡靈。許葉金「中港慈裕宮志」言:「一面慰祭曾在中港溪口觀鯨覆舟罹難生靈,一面弔祭水底有祀無祀幽魂,使汪海清淨,合境平安。」因此「洗港」活動應非源自某一特定事件,而是先民開發中港整個過程的艱辛與感恩的總紀錄。最初只在初海口設案祭拜,之後隨中港的發展、墾民增加,其間發生的不幸意外,使此儀式範圍與規模擴大,成為中港地區特有的民俗宗教活動。也是台灣唯一媽祖夏季出巡的活動。

2023-11-14

據耆老口述,楠梓仙溪古時名稱叫做那瑪夏,此名稱的由來,是卡那卡那富族早期先人,為紀念一名叫做那瑪夏的男子,他為了拯救族人生命而犧牲了自己性命,相傳有天那瑪夏一如往常至現今通稱楠梓仙溪流域魚獵,但他發現溪水銳減直覺不尋常,於是往上游一探究竟,眼前的景象讓他大吃一驚,巨大的鱸鰻堵住了河道,形成了巨大堰塞湖,對下游部落造成極大的安危,於是那瑪夏奮勇與巨鱸鰻拚搏,無奈不敵負傷回部落高知族人此事,沒多久即死去,族人則與山豬聯手將巨鱸鰻擊敗,部落得以回復安全。

2023-11-10

臺中市旱溪媽祖廟「樂成宮」於清朝乾隆初年,墾民為求渡臺順利,遂恭迎湄洲天后宮之「老二媽」金尊隨行,行經樂成宮現址時因神靈顯異,於是將神祇暫奉於此,直到朝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建廟。後歷經多次改建,日治時期大正13年(公元1924年)重修正殿完成後,信眾曾返回大陸湄州的天后宮進香,民國74年(公元1985年)公告為臺中市定古蹟,民國80年(公元1991年)擴建後殿,始成今日規模。著名的「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相傳為清道光初年間,當地稻作病蟲害嚴重,今日臺中市大里、烏日、太平、霧峰等區十八庄農民,恭迎「旱溪媽」前往遶境賜福,遶境活動流傳至今,成為全臺遶境時間最久宗教活動。每年遶境固定於農曆3月1日起駕出發,22日返回樂成宮,遶境路程固定,23日媽祖聖誕當天信眾齊為神明祝壽,民國97年(公元2008年)「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登錄為臺中市無形文化資產。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