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祖先樂音

臺中市和平區

泰雅族傳統樂器口簧琴樂舞

泰雅族傳統樂器口簧琴樂舞

臺中市和平區

保留祖先樂音

泰雅族傳統樂器口簧琴樂舞

2023-11-07

Payas•Temu楊德福先生是口簧琴演奏家,擅長泰雅族傳統口簧琴演奏。他不僅精湛獨特的吹奏技法,還能完整體現口簧琴這項藝能,並與口唱和舞蹈結合,形成獨特的音樂與視覺饗宴。他從單簧到四簧口簧琴,皆展現出優秀的吹奏技巧,尤其在四簧琴中能演奏出多達10種曲調,充分展現了在地族群文化的豐富多樣性,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他的演奏不僅具有特殊性,還展現了泰雅族傳統文化的美感,使得這項傳統藝術更加璀璨夺目。

口簧琴是廣泛分佈於亞洲、歐洲、大洋洲的古老樂器,就型制外觀及牽引簧片振動的方式概可分為拉繩及彈撥兩大類。臺灣各地所分布者皆屬拉繩式。據1943年黑澤隆朝廣泛針對臺灣原住民族音樂的研究成果指出,原住民族各族中除達悟族外,各族皆有口簧琴。綜觀世界大部分民族所持有的口簧琴,絕大部分的民族僅有單簧者,至多為雙簧,唯獨臺灣的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的口簧樂器發展至五簧,這項獨特的口簧文化是世界民族音樂僅見的瑰寶。 口簧琴泰雅語稱為Lubuw,傳統上其樂音用於戀愛時戀人間近距離之傳遞訊息或歡樂時彈奏歌樂並搭配舞蹈。喪事期間則禁止使用。 隨著百年來時代巨輪帶給民族的生存壓力及社會型態的劇烈變遷,蘊育泰雅先祖音樂文化的情境面臨空前的挑戰。祖先的舌頭(歌謠吟唱) ~ 對傳統音樂的記憶如鳳毛麟角般僅殘留於少數的耆老,而樂器使用呈現的時機及場合更因時空轉換其佚失碩存者,則益顯珍稀難求。隨著傳統社會文化的瓦解及西方樂器的引進,口簧琴失去了傳統上展演的場域及功能,但近年來伴隨著臺灣多元社會力的蓬勃發展,原住民教育文化在各項政策的扶持下似乎有復振再生的潮流趨勢,於是傳統的文化原素再次從族群殘存的記憶中被挖掘,口簧琴搭配樂舞成了泰雅音樂文化的象徵,但再現的過程中欠缺深度,無法呈現精緻獨特的文化精髓,粗糙的皮毛曝露出基礎調查研究累積資料的不足,待耆老凋零後恐真正成為絕響。

相關文章

2023-11-03

佳里三五甲鎮山宮八家將自組訓之後隸屬於三五甲鎮山宮地藏王菩薩之駕前護衛,自成立後皆為西港慶安宮三年一科的刈香為千歲爺擔任安撫孤魂、清屋淨宅、收驚解厄的任務。1949年慶安宮為安撫太平洋戰爭中犧牲的先民,舉辦刀兵醮,當時只有本宮奉祀地藏王菩薩,所以慶安宮邀請本宮地藏王菩薩入主於慶安宮旁的信和寺主持刀兵醮,時而至今西港刈香才有刀兵教主一職,而本堂八家將則為刀兵教主駕前先鋒官享有先斬後奏之權,在西港香科祭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佳里三五甲鎮山宮八家將傳承已屆百年,其陣法、臉譜自古傳承不敢有變,一直尊崇自始至今的教授,傳承陣法有陣頭行進間相互接禮的小禮迎祥、清屋淨宅的內外八卦、至各寺廟宮殿堂排演的大禮滿彩、四門開泰、七星、七政、內外八卦、八卦連環、拜塔賜福(小拜塔、大拜塔)以及展現神威的雙珠獻瑞與受民請托之收驚解厄運,配與後場鑼鼓陣,所有陣法皆以五行八卦原理排演,自始至今未曾改變,是在地傳統藝陣。

2023-10-13

臺灣跳鍾馗的主要目的在於驅除邪煞,祈求生活環境安寧。以鍾馗驅邪的習俗基本上是由中國大陸古代驅逐疫鬼的大儺轉化而來,明清學者認為鍾馗是由古人擊鬼法物之一的『終葵』(桃木棒)衍化,最遲應該在唐初神格化。關於鍾馗的傳說甚多,其中一則敘述鍾馗出現在唐明皇臥病時的夢境裡,以啖鬼手段驅邪。在宋代,除了沿襲唐人年終懸掛鍾馗圖像避邪的習俗外,除夕時並有由伶工裝扮鍾馗,敲擊鑼鼓遊行的儀式。

2023-11-03

南區灣裡同安宮(五媽婆祖陣)傳承自新營團,同時融入了「神授技藝」,在傳承的同時也呈現創新。這種傳統藝術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根基,還展現了當地文化的特色,具有濃厚的在地性。灣裡同安宮的婆祖陣結合了當地文化元素,包括裝扮、面具和陣式,都展現出獨特的風格。每個角色所使用的道具,如骨傘、七星劍等,都彰顯了陣頭的特色和獨特性。這個陣頭是原台南府城唯一的婆祖陣,其表演形式融合了改運和收驚的功能,具有濃厚的文化性和儀式性。此外,陣頭的面具已經發展至第三代,前兩代的面具保存完整,展現出深厚的藝術性。整體而言,南區灣裡同安宮的五媽婆祖陣不僅是當地文化的寶貴遺產,也是具有藝術價值的傳統藝術表演。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