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生命、將自然融入歌聲中

臺東縣

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

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

臺東縣

將生命、將自然融入歌聲中

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

2023-11-07

布農族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演唱時所呈現出來的複音技巧,是世界少有的特殊唱法。演唱時的盛裝、圍成圓圈、緩步朝逆時鐘方向移動,由屋外到屋內,處處展現人和自然的融合,深具時代意義;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曾認為布農族音樂是臺灣原住民音樂的高峰(黑澤隆朝,1943),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在近代的發展,完整保留傳統的儀式性功能,成為最具特色的布農族傳統歌謠。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之規定。

布農族人是從hanito精靈的基礎、崇敬「天」(Dihanin)和祖靈的概念上,發展出日常生活中的信仰。由主要作物小米的種植,發展出祈求上天(Dihanin)保佑小米豐收的歲時祭儀。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又稱Pasihaimo),就是一首流傳於郡社群和巒社群的傳統複音歌謠。 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於1943年,在里壠山(今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崁頂部落)發現並記錄了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的原曲。1952年,他將這個錄音資料寄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屬的國際民俗音樂委員會(IFMC),受到當時著名的國際音樂學者重視。 臺灣光復後旋即進入戒嚴時期,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一度受到壓抑,只能在部落內發展。政府於1987年解嚴,到了1991年,明立國教授在國家劇院辦了一場「臺灣原住民族樂舞系列——布農篇」大型演出活動,由包括巒社與郡社的明德、羅娜、霧鹿三個不同的部落,一起演唱這首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從此,族人不但找回了自尊和自信,也找到了「劇場」這種新的儀式空間。 2003年霧鹿布農山地傳統音樂團及霧鹿國小兒童合唱團與美國著名大提琴家David Darling合作,發行了《Mihumisa(n)g祝福你》專輯。讓原住民音樂繼郭英男之後,再一次進入國際音樂市場。2009年,布農山地傳統音樂團演唱,參拾柒度製作有限公司發行的「八部傳說.布農」專輯,獲得2010年第21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這些成就,也帶動了各部落傳統文化的復振和傳承之路。

相關文章

2023-11-13

關於炮炸寒單爺風俗的來由,民間流傳數種說法:一、寒單爺為武財神趙公明,商家以鞭炮迎接寒單爺,期許生意會益發興隆。二、寒單爺為無惡不作的地方惡霸,於元宵節接受炮炸以求「贖罪」,故寒單爺又被稱為流氓神。三、寒單爺為瘟神,人們以鞭炮驅逐之。供奉寒單爺的玄武堂堂主李建智認為,寒單爺應為武財神趙公明。約於民國38年(1949),臺東市民陳培昌、鄭藤、林國德從南部請來了寒單爺、天王君、三太子等三尊神像,供奉於陳培昌家中。寒單爺金身由信徒輪流供奉,並未建立廟宇。民國78年(1989),當年爐主李建智請回家宅供奉,設立「玄武堂」,成立管理委員會,至此寒單爺才有了固定安奉的場所。

2023-11-07

北管音樂惟基隆最具代表性之傳統音樂,且為鷄籠中元祭重要之陣頭音樂,聚樂社一組為福祿派代表,成員以崁仔頂為班底,該社團持續運作且定期排練出陣,有助於北管音樂傳習。北管戲曲之傳入基隆,大約有120年之歷史。受宜蘭西福之爭波及,基隆亦分西皮、福祿兩派,以市區旭川河為界,壁壘分明,競爭甚烈。 自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宜蘭傳入基隆的北管戲團,西皮派以得意堂系統為大宗,福祿派以聚樂社系統為大宗,其餘包含暖暖靈義郡(福祿派)、儒霖堂(西皮派)等,西皮、福路兩派互不相讓,時有爭端,甚至讓基隆廳長發出諭告予以警惕。當時西皮派以廟口生意人為主,福路派則以苦力為主,兩派以旭川河為分界線,彼此都抱持著「打贏告就贏」的心理,先打再說,使得械鬥愈演愈烈。 明治四十年(1907)基隆廳透過參事會議的舉行並邀請地方士紳參與,提出將兩派神像迎入媽祖宮—慶安宮供奉的建議,樂器、旗幟則全部沒收,並得到士紳的支持。 而後,在地方人士的協商與日本政府的監督下,改以「拼陣頭代替打破頭」的陣頭競賽方式,取代流血衝突。難得的是,過去的衝突走向融合的發展,如今透過祭典儀式還能看見。在「雞籠中元祭」七月十三日下午進行「迎斗燈」市街遶境過程中,可以看見得意堂與聚樂社在進入昔日的旭川河分界線時,會以交換前導位置、握手致意的方式,展現相互尊重的和諧畫面。

2023-11-03

七股頂山代天府宋江陣創設於清領末期,傳承先人所遺留之宋江文化,亦是佳里金唐殿「蕭壟香」重要陣頭;為凝聚地方認同,村里庄人乃合組聯防力量,操演密集,聲威遠播,迄今仍定期組團出陣;自製宋江陣兵器,黑腳巾亦是其專屬辨識服飾,獨具匠心,確有文化薪傳保存價值。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