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後場音樂保存者

臺中市南區

布袋戲後場音樂-朱南星

布袋戲後場音樂-朱南星

臺中市南區

布袋戲後場音樂保存者

布袋戲後場音樂-朱南星

2023-11-07

 朱南星,布袋戲資深後場藝師,民國二十三年生於南投。朱南星自十二歲起開始接觸學習北管子弟曲,師事徐火爐,自此之後,一路擔任布袋戲、歌仔戲等傳統戲劇後場鼓佬超過七十年。近年多以傳習工作為主,雖年事已高仍積極指導藝生,傳授後場技藝。

朱南星的布袋戲後場音樂結合了南管、北管、歌仔、國樂等多樣性元素,這種結合不僅呈現了豐富多樣的戲曲音樂特色,也是布袋戲演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樣的音樂組合具有傳統戲曲音樂的藝術價值。朱南星的布袋戲後場音樂承襲了傳統地方音樂的特色,特別是在五○年代時曾盛極一時,展現出臺灣本土戲曲音樂的流派特色。這種特色使其在時代和流派上具有獨特性。朱南星的音樂作品因應時代的變遷,結合其他樂種,充分展現了地域性特色,並且反映了閩南族群的審美觀。他的音樂作品承載了當地文化和傳統,具有顯著的地域性和族群特色。

相關文章

2023-11-07

第一代師傅是由學甲鎮李全傳授於本庄李賞,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後再傳莊紅蟳。在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時,創下西港刈香天子門生陣頭的先例,便是將歌唱技藝傳承給女性。 1971年(民國六十年)起,則由曾其材師傅教授,但於1994年(民國八十三年)香科後,因老師傅辭世,又因當時無樂譜記載,導致傳承困難,而後停陣。 2008年(民國九十七年)時(己丑香科前年),余千歲與本宮奉祀主神吳府千歲、池府千歲降駕,指示李仲義副主委必須在此次香科一定要將 本宮天子門生再重新組陣。 經過地方士紳及熱心人士奔走,人神共同努力之下,終於將瀕於失傳12年的吉安宮天子門生,重現世人眼前,並且於己丑科成功出陣。

2023-10-13

金門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日起,家家戶戶在門口都會懸掛一盞普渡燈,為停留陽間的孤魂滯魄照明引路,此項風俗在臺灣已甚為少見,但此風俗傳統卻仍存留於金門地區,成為金門在農曆七月間信仰風俗上的特色景觀。

2023-11-14

Mikongu(米貢祭)是目前官方認定的原住民族第十六族—卡那卡那富族兩項重要祭典之一, 祭典儀式內容早見於日本殖民時期總督府的調查文獻當中,例如,《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三冊鄒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蕃》(佐山融吉2015[1915],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以及《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四卷鄒族》(小島由道2001[1918],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由此可知,根據文獻紀錄,此祭典已經至少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