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北管聲聲不息

基隆市仁愛區

基隆聚樂社一組

基隆聚樂社一組

基隆市仁愛區

傳承北管聲聲不息

基隆聚樂社一組

2023-11-07

北管音樂惟基隆最具代表性之傳統音樂,且為鷄籠中元祭重要之陣頭音樂,聚樂社一組為福祿派代表,成員以崁仔頂為班底,該社團持續運作且定期排練出陣,有助於北管音樂傳習。

北管戲曲之傳入基隆,大約有120年之歷史。受宜蘭西福之爭波及,基隆亦分西皮、福祿兩派,以市區旭川河為界,壁壘分明,競爭甚烈。 自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宜蘭傳入基隆的北管戲團,西皮派以得意堂系統為大宗,福祿派以聚樂社系統為大宗,其餘包含暖暖靈義郡(福祿派)、儒霖堂(西皮派)等,西皮、福路兩派互不相讓,時有爭端,甚至讓基隆廳長發出諭告予以警惕。當時西皮派以廟口生意人為主,福路派則以苦力為主,兩派以旭川河為分界線,彼此都抱持著「打贏告就贏」的心理,先打再說,使得械鬥愈演愈烈。 明治四十年(1907)基隆廳透過參事會議的舉行並邀請地方士紳參與,提出將兩派神像迎入媽祖宮—慶安宮供奉的建議,樂器、旗幟則全部沒收,並得到士紳的支持。 而後,在地方人士的協商與日本政府的監督下,改以「拼陣頭代替打破頭」的陣頭競賽方式,取代流血衝突。難得的是,過去的衝突走向融合的發展,如今透過祭典儀式還能看見。在「雞籠中元祭」七月十三日下午進行「迎斗燈」市街遶境過程中,可以看見得意堂與聚樂社在進入昔日的旭川河分界線時,會以交換前導位置、握手致意的方式,展現相互尊重的和諧畫面。

相關文章

2023-11-02

田文光先生是田屋北管八音團第三代傳人,具备深厚的知識、技藝和文化表現形式,涵蓋客家八音、客家戲曲音樂、北管以及紅頭、黑頭道士儀式音樂等各項樂器演奏。他在客家八音教育、整理、蒐集、研究及出版「客家八音嗩吶曲集」方面也有積極的參與,並且具有傳承意願。在文化脈絡下,他被認定為適當者,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登錄的法令依據。

2023-11-06

張日貴將屏東滿州民謠保存下來,這種音樂源於最基層的生活文化,反映了當地人的生活和價值觀。他的工作有助於保護和傳承這種音樂形式,同時開創了鄉鎮區域化音樂特質,使得當地文化得以保存。張日貴的努力使得滿州民謠具有獨特的鄉鎮區域化音樂特質。他的創作和表演豐富了這種音樂風格,並且帶有他自己對於當地人情世故的獨特理解,使得音樂更具情感和生命感。儘管保存者能夠開創音樂特質,但滿州民謠的傳承並不容易。這種音樂形式需要持續的努力和投入,才能確保它不會失去。張日貴的工作有助於提高人們對這種傳統音樂的認識,同時也為後人提供了學習和傳承的機會。

2023-11-14

扶鸞著書是傳統社會勸善教化重要儀典;唯鳳山地區扶鸞著書醮之舉行非常慎重且具特殊性。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與文化之特色」。 保存傳統祭儀程序包括請旨、接詔、繳書、送書灰;保有完整扶鸞著書之儀典,其表現、實踐仍遵循文獻所述之傳統。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3款「其表現形式及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