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大鑼

雲林縣北港鎮

北港金聲順開路鼓

北港金聲順開路鼓

雲林縣北港鎮

世界第一大鑼

北港金聲順開路鼓

2023-11-07

北港金聲順開路鼓的歷史根深蒂固,起源於清同治五年(1865年),由楊添丁、蔡宣德、蔡老慶、王如山、蔣馬來等先賢創立。當時的他們受到媽祖轎班會的啟發,認為開路鼓應該每年都要有集會,於是奉祀唐玄宗時期的「霓棠羽衣曲」和擅長各種樂器的田都元帥為祖師爺,並將開路鼓隊命名為「北港路關鼓」,隸屬於朝天宮。在日治時期的明治44年(1911年),朝天宮的管理人蔡然標秀才提出將開路鼓的名稱改為「北港金聲順開路鼓」,這個名字得到了團員的支持。

在日治時期,由於日本政府推動「皇民化」,朝天宮因為是台灣人的信仰中心,並且日本官吏也感受到媽祖的靈感,所以在摧毀中國神明廟宇的同時,對北港朝天宮給予了特別的禮遇。在這樣的環境下,蔡然標主張「音樂無國境」,讓「金聲順開路鼓」得以繼續演奏傳承。

在這段時期,傑出的樂員李淵、陳高城等人投入傳藝工作,成為師傅並領導金聲順,使得金聲順開路鼓的音樂技藝不斷精進,成為台灣頂尖的開路鼓隊伍,為今日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文章

2023-11-14

邵族的行政地位在日本統治殖民時期,有時為「生蕃」,有時為「熟蕃」,有時卻又被稱「化蕃」。學術上,早期的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1930)小川尚義(1944)都還把邵族歸在平埔族中。到了民國時期,官方將原住民分為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排灣族、鄒族、卑南族、魯凱族、達悟族、賽夏族等九族,邵族人雖具有平地原住民身分,卻不被規劃為一族。民國六十一年出版的《台灣省通誌》卷八同冑志邵族篇中說:「邵族在民族學上之所屬……以往數十年間,或被認為阿里山曹族之一支,或與布農族較密切,並無定論。」邵族歸屬的爭議,一直到民國九十年有了明確的界定,成為原住民第十族。 清代水沙連六社之中,田頭(tafwale)、水裡(kankwan)、貓蘭(katafatu)、沈鹿(pawan)四社皆屬於邵族,分別居住在今南投縣魚池鄉境內 。日人在1919 年(大正八年)八月,開始興建日月潭發電廠,並因而淹沒了邵族人居住的村社。為了安頓邵族人,於1934年(昭和九年)將他們移居到卜吉社(今日月村),每祭只剩日月村一丁口分配兩分地以維持生計。現今邵族分佈於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村與水里鄉頂崁村為主,目前居民以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村較多數,祖靈有定期舉行。水汴頭聚落有一以「卜米籮」的傳統民俗,聚落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占卜方式來問來年農事收成好壞,村民亦依照問卜結果來從事農耕,從過往迄今至少已有百年之久,從未間斷。然此民俗的起源與時間已不可考,據傳與觀音佛祖信仰有關。

2023-11-02

保存者孫榮輝先生具有深厚的戲劇家傳,他刻苦習武、學戲,廣泛接觸各種劇種,並融合精華,塑造出獨特的歌仔戲演出風格,呈現出高度的藝術性。這種表演藝術的多元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一目,具有藝術性。

2023-11-14

保西代天府又稱大人廟,主祀朱、池、李三府千歲,為古昔「保西里」之境主廟,下轄5里「八保庄」,為南關線三大廟之一,與關廟山西宮、歸仁仁壽宮自古即有交陪關係,其中一廟建醮,另兩大境主廟必連動支援,建構出南關線之信仰圈與生命共同體意義。大人廟之首科王醮始於1925年,為不定期舉辦,迄今六科,已有近百年歷史。
Scroll to Top